2025-04-17

坚持第一书记制度,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第一书记制度还是要坚持,脱贫之后乡村全面振兴任务同样繁重,这方面还是要加强。” 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黎平县肇兴侗寨信团鼓楼里的这一强调,再次凸显了第一书记制度在乡村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自 2015 年这一制度在全国层面部署推动以来,已历经十年,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力量,如今更是乡村全面振兴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

第一书记制度的诞生,源于脱贫攻坚“精准” 帮扶的迫切需求。选派素质过硬的第一书记驻村,精准对接每一个贫困村、每一户贫困户的需求,是精准扶贫理念的生动实践。他们深入田间地头,了解群众的实际困难,将政策精准落实到每一个角落。从最初的 “听不懂方言”“有距离感”,到后来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吃一锅饭,第一书记们迅速融入乡村,成为乡村发展的重要推动者。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他们是冲锋陷阵的战士,带领贫困地区群众发展特色产业、改善基础设施、提升教育医疗水平,让无数贫困地区旧貌换新颜。许多贫困村在第一书记的带领下,成功摘掉贫困帽子,走上致富道路,这一制度在脱贫攻坚中的成效有目共睹。

如今,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然吹响。乡村全面振兴,涵盖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多个方面,任务更加艰巨复杂。第一书记制度在这一过程中依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产业振兴方面,第一书记们凭借自身的见识和资源,帮助乡村挖掘特色产业潜力,引进先进技术和理念,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比如,一些第一书记利用互联网思维,帮助乡村搭建电商平台,将优质农产品推向全国市场;有的引入特色种植、养殖项目,带领村民增收致富。在人才振兴上,第一书记不仅自己扎根乡村,还积极吸引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建设,成为乡村与外界人才交流的桥梁。他们组织开展技能培训,提升村民素质,为乡村培养了一批“土专家”“田秀才”。在组织振兴领域,第一书记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规范党组织生活,完善基层治理体系,让基层党组织成为乡村振兴的坚强战斗堡垒。

从治国理政的高度来看,选派第一书记驻村,是夯实基层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基的管用办法。基层党组织是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问题的关键解决者。第一书记制度的坚持,能够持续强化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推动党中央各项重大战略和工作在基层落地生根。优秀干部下沉到乡村,在服务群众的同时,也得到了锻炼和成长,为党和国家培养了一批熟悉基层、了解群众的干部队伍。而且,第一书记在乡村的工作过程,也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过程。他们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声音,解决群众实际问题,进一步密切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当然,在第一书记制度的实施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如队伍结构不平衡、与村“两委” 班子关系协调等问题。但这些问题不应成为阻碍制度继续坚持和完善的理由,而应成为改进和提升的方向。我们要通过健全选人机制,根据乡村实际需求选派最合适的第一书记;优化激励制度,充分调动第一书记的工作积极性;完善沟通协调机制,理顺第一书记与村 “两委” 的关系等措施,不断完善这一制度。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第一书记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参与者和见证者,肩负着重大使命。坚持第一书记制度,就是坚持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就是坚持为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美好愿景而努力。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第一书记制度,让这一制度在乡村全面振兴的伟大实践中持续发光发热,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