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观点,都直戳社会的痛点

《沉默的大多数》是王小波老师写在二十世纪末的一些报刊上的文章的集合。书中比较多的 讨论到的是笔者对“文革”时期的一些感悟和对当时社会生活上存在问题的一些看法。过去了二十年,虽然有些观点不可避免的有些过时,但我认为大多数观点仍然适用于今日,且不得不说直击今天社会的痛点。

首先,笔者与夫人李银河自一九八九年开始研究同性恋文化,不难想象,在那时的社会,同性恋绝对是一个禁忌的话题,因此笔者嘲讽道:“假设禁止我们出书,封闭有关社会学杂志,就可以使中国不再出现同性恋问题,这些措施就有道理。但同性恋倾向是遗传的,封刊物解决不了问题,所以这些措施一点道理都没有。”在当时同性恋的话题不被接受无可厚非,但无法想象的是二十年后,我们的社会仍然有大部分人不能接受同性恋这个群体,甚至连这个话题也不可提及。偏见不可避免,但一些人借助网络对同性恋群体恶语相向,完全不顾自己作为一个人的尊严与体面,其姿态之丑恶令人作呕。

其次,是笔者谈到对国产片和小说的看法,他认为文艺作品应该接受各种形式,不能只单单有弘扬主旋律这一种。二十年前笔者就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犀利的看法,但二十年后这一问题依然存在,甚至更有甚于之前。近两年来,越来越多弘扬主旋律的作品被搬上银幕,仿佛只有切合时政,歌颂祖国的作品才是好作品,才能入得了大众的眼。然而新中国成立之时,我们就强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艺作品一旦与政治沾上边,不可避免的就会变得单调乏味,甚至一味强调作品的政治性,可能会激起观众的反叛性格。

再次,笔者谈到传统道德,认为中国人太过注重传统品格,过分强调奉献牺牲,而不够注重个人需求。在过去的十几年这种情况我以为已经有所好转,但这两年来,我们又开始强调所谓的奉献,所谓的牺牲,就像书中所写:“国家的一根稻草落下水也要去追。至于说知青的命比不上一根稻草,人家也没这么说。他们只说,算计自己的命值点什么,这种想法本身就不崇高。”何为崇高,何为伟大。一味鼓励人们去奉献、去牺牲,这应当是一个正常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吗?我深不以为然。

最后还有一点,是中国公民在公共领域的权利与义务。原文中的观点是:“中国这地方有一种特别之处,那就是人只在家里(现在还要加上在单位里)负责任,出了门就没有了责任感。大家所到之处,既无权力,也无义务;所有的公立公德,全靠政府去管,但政府不可能处处管到,所以到处乱糟糟。”我认为笔者的这一论点真真是一针见血,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里依然存在这这样的想法,即在私人领域之外,其他一切与本人无关,不需为其负有责任。这就导致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在住户楼外随意乱扔的垃圾,以及旅游景点一些旅客的不文明现象。如何界定公民个人在公共领域的权利与义务,我认为仍然值得今天的我们去思考与探讨。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