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对读书素有一种情怀,田园风光里透着读书的乐趣。一位爱书之人曾这样说:
蹉跎莫遣韶光好,人生惟有读书好,读书之乐乐如何,绿满窗前草不除。
王国维算是一位有情怀的读书人,他那“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让读者喜得一轮明月,心有星星万点。
一、泛览家中藏书
王国维出生于一个儒商家庭,从小习读四书五经科举时文。16岁考中秀才,28岁发表《叔本华与尼采》,31岁著《人间词话》。
王国维深受其父王乃誉影响。读书非常投入,博采众人之长,每月熟读数篇骈散文,背诵多篇古、今体诗。同时,读书涉猎广泛,“家有书五、六筐,除《十三经注疏》为儿时所不喜外,其余,晚自塾归,每泛览焉。”
有了一定根基,王国维更是热衷于泛览。研究蒙元史,引用日本文科大学出版的《满洲朝鲜历史地理研究报告》;撰写年表浏览了唐、五代、宋、辽、金各个时期的正史。
二、带着疑问去读书
不断读书,不断生疑,不断解疑,王国维就是这样完成自己的读书生涯。
王国维深受宋代理学家朱熹的影响,读书过程中特别注重学思结合,力求理解贯通所学知识,认为读书过程就是从无疑到有疑,有疑到解疑的一个过程。他的疑问大都建立在广博的阅读基础之上。即便是抄书,他也要写出校记与文字说明,撰写《魏石经考》之前考证了汉石经所有底本,写出来的文章,有理有据,深入浅出。
三、交叉阅读法
王国维精力旺盛,他经常将“风牛马不相及”的书放置在一起,同一时间一起消化。读名家词,则辑录、校勘,还可以寻章摘句地填词,还可以写词评。研究敦煌文书,一面翻阅汉代地理学著作,一面攻读前人留下的音韵学。阅读《仓颉篇》,又从事翻译工作。
王国维读书很难说出一个中心,总是多项任务齐头并进,这种巧妙的交叉,对他来说就是一种休息,大脑可以在不同时间段放松。这也反映了王国维读书的随意随心,心理无太多的负担,完全沉浸在自由自在的时间轴里。
四、紧跟时代读新书
王国维读了大量西方美学、哲学、心理学著作,用西哲思想、观点来分析传统文化,思考人生,比较中西两种文化,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在此之前,他凭借坚强的毅力,不到半年时间拿下英语,不到两年时间拿下日语。过了语言关,他开始大量阅读国外经典文献,采取译读结合的方法。先找英文原版书,再对照日本学者的翻译版本,后将日语、英语翻译成中文。
正是这种跨语言的阅读结构,才有了他对中国文学的独立思考。
他认为近代中国文学,不注重自身的文学价值,被当成政治教育的手段,是对文学本身的一种亵渎。
他认为,学术要发达,必须保持其独立性,独立于政治之外。
五、循序渐进去读书
王国维是一个目标明确的学者,他对自己要求极为严格,注重基本知识的累积与应用。读书不贪多,一步步来,循序渐进。
他研读康汗德,对某些章节领会不透,就放下,等一段时间再去读。他读不懂叔本华,就过头来读康德,反复多次,疑难不攻自破。他研究戏曲史,先通读、辑校唐五代词,搜罗宋、金、元词目,最后写成《曲录》。
这种根生干、干生叶的方法,让王国维的知识体系不断的扩大,并且脉络清晰,知识之树渐渐枝繁叶茂。
这种野蛮生长的读书方式,也使得他思维不受传统文化的束缚,遇到难读的书,迎难不上,等上一、两年再去理解,就有新发现,再对准突破点,猛读狠读。
后记
纵观王国维的读书生涯,他完全沉浸在读书本身的乐趣之中,不为“颜如玉”,不为“黄金屋”。所有的著作均在“自娱”中产出,他的词话有低度的古雅,也有低度的宏壮。他独创的“境界说”至今为人传颂。
他更懂得向他人取经,与同时代学者梁启超、日本学者藤田丰八、欧洲学者伯希和,或是聊天,或是通信,或是请教,言无不尽,收获的比有字书更大。
研读他的读书经历,总结他的宝贵经验,今天的你我可以少走许多弯路。有了方向有了方法,治学、求学之路就不怕它如何崎岖与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