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字为药——
很喜欢这四个字。
该是小火,慢慢地熬,那停下来的时间和心念,是偷得浮生半日闲的窃喜。回想当年泡在中药里的日子,伴着疼痛,别有一番滋味。妈妈在厨房熬煮着中药,药味便徐徐地散了过来,从内到外都仿佛被裹住了,那时候便不排斥中药的涩,想来是与它有缘的。
中药的名字也是我极爱的,每一味药都有好名字,极美——半夏、当归、木香、无名子、六和曲、杜仲、茯苓……
总觉得每一个名字后面都有一个重楼沉香的故事,美则美矣,了则未了,剩下的便化入了药香里,袅袅,绵长。
而认识“药香”这个词,还是在《红楼》里。那一回,晴雯淘气,穿着小袄,也不披衣,便钻出去想要吓唬被好月色引出去的麝月,月光如水,寒风却“侵肌透骨”,结果,人没吓到,反倒害了病。
晴雯因说“弄得这屋里药气,如何使得”,便引发了宝玉关于“药香”的一番妙语——“药气比一切的花香果子香都雅。神仙采药烧药,再者高人逸士采药治药,最妙的一件东西。这屋里我想各色都齐了,就只少药香,如今恰好全了”。
读来不仅药香,文字也生了香,才晓得,原来那药的味道还可以叫做药香,只是不知那采药的神仙和高人逸士,可曾……煮字为药?
把文字煮成药,是一场心的疗愈,或者让执念不再成其为情执……
有人说,我的文字里,故事的痕迹太重,应该再隐藏一点,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刚刚好。我欣然接受。能读出故事的人,总是懂得的,至少读出了文字背后喷薄而出的情绪。
我想,文字所真正要传达的不应该是技巧和方法,而是情绪。千人千面,每个人终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唯一归路,和城阙。但情绪才是真正相通的,所谓共鸣,无非因情而生,因着那似曾相识的经历里,幻化出的自己,那过往的欢喜悲忧,潮水般涌来,心有戚戚。于是,眼前人似去年人,心中情复当年情。
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手底千字文,一字一心结。墨晕开了姿态横生的方块字,才化了心上结。我懂,心底有伤,无处逢生。剪不断,理还乱的,不是离愁,无关风月。那么,写字吧,给心一个着落,总有人,在同一个频率,懂你字里行间的柔情。
墨香和药香都是极雅的,而我,不过是在世间穿行的时候,附庸这一场风雅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