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分享 无为2 -心流与无为 20161104

*本文的解读来自得到APP上万维刚的精英日课的内容*

***

这是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森舸澜的书*Trying not to try: the Art and Science of Spontaneity(无为:自发性的艺术和科学)* 解读第二部分

##心流

>心流是说你在工作的时候进入了这么一种沉浸的状态

- 无需什么自控力,你自动就高度集中了注意力,外界根本干扰不了你

- 感觉好不费力,但是有特别高的工作效率

- 完全被所做的事情吸引,以至于忘了自我

- 忽略了时间的流逝

- 有强烈的愉悦感


但是心里学家为了区分生活中很多无意识的忘我体验,如沉浸在电视剧、小游戏中等,特意增加了下面两个条件

- 这个活动对你必须是一个挑战

- 这个活动必须设计复杂的技能


但是本文作者并不认同这一观点,他认为区分自我体验好坏的标准是你做完这件事之后的感觉,是感到很满足,还是很空虚。


##好的忘我体验就是无为

中国古代的先贤所说的无为,首先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这就是“天”和“道”。如果你做事符合天的规律,天就会回报你。而天的规律,就是“道”。

无为就是做事符合天道。更准确地说,就是你放松自己,把自己交给”天道“——这么一个你认为确实存在,而且比你自己更伟大的东西。

达到了无为的状态,天就会给一个回报,那就是“德”。一个人如果有得,那么他身边的人就会自动被吸引——不用搞什么奖励惩罚,人们在他身边感到特别自在,特别信任他,愿意亲近他,连鸟兽都对他好。


##当代社会中的无为


古人所说的无为,有一种宗教精神的指引,那么现代人不相信“天”这个宗教了,该如何追求无为呢?

自由主义就是一套价值体系,也可以说是现代人的宗教。所以现在人追求无为,就是在与你相信自由主义这套系统是比你自己更伟大的东西。

>如果做这件事,符合你的价值观体系,而且进屋了忘我的状态,这才是无为。

现在一个关于幸福的特别流行的理论,幸福就是“ be part of 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


从科学的的视角来看,如果”德“来自一种信仰,现代人的无为是否还具有社交作用呢?为什么必须在心流里加入价值观体系呢?

答案是无为的确有那么厉害的社交作用。无为就是特别自然,自发式的发挥,这种自然无法伪装。如果没有价值观体系的支撑,使用意志力去做这件事,那就是完全不同的效果,就会看起来是以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古代先贤追求无为,一个最终目的就是要以德治国。按照森舸澜的说法,如果你获得了德,你应该怎么办?孔子认为,既然你有了德,比人都自发地围着你转,你就应该勇于站出来,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去引到人们,改造世界。老子则认为,即使有德也没必要那么高调,圣人应该在幕后做点潜移默化的事情,最好别人看不到,就就把国家治理好了。



###所有人都知道,无为,常常很难达到。

###无为有个悖论, “”越是追求无为,就越难达到无为“”。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