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读后(一)
朱元璋打天下到了决胜阶段,还剩下两个强敌——盐贩子张士诚和腹黑的将领陈友谅。他对张士诚的评价是“器小”,对陈友谅的评价是“志骄”。
所以,请问诸位将军,这两个对手,先灭哪一个更合理呢?诸将军普遍觉得张士诚这个柿子更软一些,好捏,应该先捏碎他。
军事天才朱元璋却说:“NO”!器小无远见,志骄好生事。先打张士诚,好生事的陈友谅一定来援;但先打陈友谅,没远见的张士诚一定不会打援。
真理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朱元璋的部队二十万人先挑了陈友谅的六十万大军,果不其然,张士诚只是做做支援样子,做了点无关紧要的骚扰就回家歇着了。朱陈双方经过三个月的鏖战,陈友谅军完败,陈友谅头部中箭身亡。
当年明月先生评价陈友谅是一代枭雄,因为他有头脑、有能力、够叛逆、够腹黑。渔民出身的陈友谅生性自卑,为了改写低微的出身和贫贱的运道,他不惜一切代价爬上权力的顶峰,真可谓人挡杀人,佛挡杀佛。
他在登顶权力巅峰的一路上,先是背叛了自己的Boss——元朝政府,接着杀掉了支持他上位的倪文俊和傀儡皇帝徐寿辉,然后杀掉了明教的朋友赵普胜。当然,对于以厚黑学起家的陈友谅来说,“朋友”这两个字早就从生活的词典里抠掉了。同时,还抠掉了“忠心”、“情谊”、“义气”、“气节”等一系列正能量词汇。
看着陈友谅的人生信条,总是会想起金庸小说里的邪魔外教——星宿派、灵鹫宫、日月神教,等等。他们的共同价值观就是:只要有权力,只要够狠毒,就能控制一切!虽然他没有给下属种生死符,可是他用行动在表明,他可以无需理由和道义就决定任何人的生死。
以他的标准看来,他得到了天下,也必然得到了人心,或者说,得不到人心也没什么关系;而随着他杀上司、杀朋友、杀杀杀,所有本来跟随他的人心却渐渐地远去了。
为什么是朱元璋得了天下,而不是心狠手黑的陈友谅?有一个细节很能说明问题。
随着陈友谅众叛亲离,他手下的一个将军投奔了朱元璋。陈友谅暴怒,下令凡抓到朱元璋的人,就地处决!
朱元璋听闻,发布的命令是,凡抓到陈友谅军的俘虏,一律善待,然后放走。
这应该是个很简单的选择题了,无论你本来是哪个军的人,当你听闻这样的命令,请问你的心去支持谁了呢?尤其讽刺的是,陈友谅自己把背信弃义之事一次次做绝,却不能容忍他人的背叛。这双重标准用得也太明目张胆了些。
当年明月先生在书中数次以生动的事例表明,得人心者得天下,而不是行暴力者得天下。
一代枭雄陈友谅从渔民一步步攀到土皇帝的宝座,曾统领六十万大军,曾发明航空母舰级的战船,他的智慧、勇气和手段都远超常人,却可惜信奉暴力,无端冷酷,不能容人,最终葬身于自己的狭隘和恶毒之中。
无戒365写作训练营日更第69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