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恋平台中的网络效应陷阱

Uber网络效应循环图

在商品和服务都是由自己提供的时代,竞争主要集中在技术革新和管理创新上,目的是为了降低成本。谁能用低成本做出一样质量的产品,谁就具备了竞争优势。平台的出现,彻底颠覆了这样一个模式,服务不再是自己直接提供,服务商因为额外的客户和更低的成本会参与进来。如果再加上网络效应,优势就十分明显了。这也是现在高估值新兴公司都来自于平台型公司的原因,边际成本极低。

网络效应的价值

滴滴和Uber共用一个上述网络模型,用户越多订单就越多,订单越多司机就越多,司机的成本就越低引发价格就越低,用户就会更多。同理,微信也是一样的。平台的价值与用户数量不是简单的线性增长关系,用户越多,产生的连接可能性是指数级增长的。�所以,卖出第一台电话的人应该是个很好的销售吧,至少他很自信。

婚恋平台中的陷阱

对于大多数平台来说,网络的增长会进行一个自动的调节,让它在产生强大力量的同时也会进行平衡。同样以滴滴为例,用户多了司机就会多,司机过多后就会有人离开,对平台而言只是规模小了。但在婚恋网站中有一个极其不一样的地方,也就是陷阱所在,我们称之为平台网络消极效应。我们假设把用户划分为ABC三个等级,以“优质”程度来划分。但这个匹配很奇妙,不像一般性的服务。男性的ABC用户大多可能都会涌向A类的优质女性。结果是,大多A类女性会因为不堪骚扰和无法正确匹配而离去,BC类女性会因为觉得无人搭理而离去,男性用户会因为无法得到响应而离去。用户规模的增长反而会带来对平台的极大损害。

我们会在大众点评上选择意向价格的餐厅,会在滴滴上选择快车还是专车,但是在自我评估这件事情上确往往会高估自己以及带有碰运气的想法。这个时候无法自然正确匹配,平台就必须站出来想一些运营策略了。把合适的人匹配在一起,简单说就是让一个世界的人相互遇见。第一是根据用户自己的填写信息来匹配,如兴趣、收入等。二是根据平台的数据去调整,因为交友不是简单的匹配,也许B+分的男性和B分女性匹配的成功率比较高。策略之后就是产品层面的执行了,比如列表只能和看到平台觉得和你匹配的人,推荐和你兴趣相关的,让一个世界里的人能够彼此经常碰面,实现整体匹配的最大效率。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