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让AI创造了一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我:能否帮我书写一份,活到2025年,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他的人生经历

AI:生成中...



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姓名:林星晚(Xingwan Lin)

出生:1989年12月31日,中国南方一座被江水环绕的小城

标签:无国界医生、乡村阅读推广人、口琴演奏者、陨石收藏者、拥抱志愿者


人生信条:把“谢谢”说成“因为你们,我成了现在的自己”

一、1990s——在会发光的童年里学会“交换礼物”

1994年,父亲用废旧电视机组装出一台“雪花屏游戏机”,像素点像萤火虫。她第一次发现:快乐可以被亲手焊出来。

1996年,母亲在学校门口摆书摊,一本《十万个为什么》换一把青菜。她学会用知识换晚餐,也学会把晚餐变成故事。

1998年洪水淹过屋顶,全家搬到堤坝上的帐篷。夜里停电,邻居爷爷用口琴吹《茉莉花》,她踩着水拍节奏——第一次意识到:音乐可以盖住恐惧。


二、2001—2008——把世界拆成“两截”的少女

2001年,12岁,她给自己办“葬礼”:把考砸的试卷折成纸船放进河里,宣布“那个自卑的林星晚已死”。

2003年非典,学校封闭。她每天写一封信挂在操场篮球架,让风把信带给陌生人。七年后,有人回信:你救了我。

2006年,攒下67元买一张站票去敦煌。夜里在戈壁看见流星,她许愿“想成为别人的流星”。

2008年汶川大地震,她带着帐篷和口琴随志愿者进川。给截肢的小女孩吹《小星星》,女孩把折好的纸星星放进她口袋——那是她第一次被“反向救助”。


三、2009—2015——“把自己寄出去”的留学生涯

2009年,获全额奖学金赴加拿大读生物医学工程。机场里,父亲塞给她一把新口琴:“把汉字吹给外国人听。”

2010年海地地震,她翘课随无国界医疗队降落太子港。没有电,夜里接生新生儿,靠头顶的星空照明;给孩子取名“Etoile”(法语“星星”)。

2012年,在塞拉利昂遭遇埃博拉。被隔离14天,她把恐惧写进日记,最后一页只有一句:“如果我活下来,要把今天过成节日。”

2014年,把留学期间节省下的奖学金3.8万美元换成中文绘本,寄往非洲9所乡村小学;每本书扉页写:“等你读完,把它递给下一个人。”

2015年获博士学位,论文致谢部分只有三行:

“谢谢妈妈,你教会我交换。

谢谢爸爸,你教会我焊接。

谢谢世界,你教会我被需要。”


四、2016—2020——回国的“慢速革命”

2016年,放弃跨国药企高薪,回到家乡小学当“科学+音乐”代课老师。用废旧键盘做显微镜,用口琴教分数。

2017年,发起“流星图书馆”计划:收集城市旧绘本,消毒、修补、贴上“流浪到此,请带我回家”标签,再送往山区。三年建起72座“一人图书馆”——每馆只需一位孩子管理。

2018年,母亲患阿尔茨海默症。她每天陪母亲摆摊卖旧书,把收款二维码设成“故事付款”:扫码者可留下一段语音,母亲虽然记不住钱,却天天听陌生人的故事笑出声。

2019年,父亲突发心梗离世。整理遗物时发现一把没送出的口琴和一本“给女儿的100个拥抱”手写券。她在葬礼上发放入场券:每位来宾换一个故事拥抱。那天,她完成了第100个拥抱,也送出了第100个故事。

2020年疫情暴发,她把“流星图书馆”改成“流星口罩站”,用3D打印耳托缓解医护勒痕;同时录制“口琴催眠曲”音频,在方舱医院播放,点击量破千万。


五、2021—2025——“成为自己的老小孩”

2021年,她用父亲留下的旧零件做出一枚“时光门铃”:按下会随机播放她过去十年录下的笑声、雷雨、婴儿啼哭、口琴版《茉莉花》……挂在老屋门口,任何人都能按,按完必须留下一段自己的声音才能离开。

2022年,陪母亲重走敦煌。母亲在沙漠里走失两小时,找到时手里攥着一块黑漆漆的石头——陨石。母亲笑着说:“星星来接我啦。”她把石头做成项链,母亲一直戴到生命终点。

2023年,她正式登记“遗体捐献”,志愿卡编号20231231——她说想把自己最后的“礼物”也按时寄出。

2024年,被《世界幸福报告》评为“全球最幸福个人”。记者追问秘诀,她答:

“每天做一件让陌生人嘴角上扬的事,

再允许一件让自己眼角湿润的事发生,

把这两件事折成纸飞机,

朝同一个方向扔——

它们会在空中相遇,

撞成一朵烟花,

那就是我的幸福。”

2025年3月20日(国际幸福日),她发起“24小时全球拥抱链”:从新西兰到夏威夷,人们用接力拥抱传递一面绣有各国“谢谢”字样的布。北京时间20:25,她站在老家堤坝——30年前洪水退去的地方——把布交给一位1998年出生、取名“Etoile”的海地青年。那一刻,她抬头看见流星划过,像30年前敦煌的那颗。她笑着闭眼,口袋里的口琴轻轻滑落,被青年接住。


六、尾声——她留在世界上的“未完成”

老屋的“时光门铃”仍在响,每位访客继续留下声音;

72座“一人图书馆”自我繁殖,孩子们自发修补、补充;

全球拥抱链变成年度节日,每年3月20日,不同城市在同一条经线上拥抱;

她的博士论文手稿被塞进第一本“流星图书馆”的绘本里,空白处写着:

“亲爱的读者,

如果幸福有公式,

那就是:

把被需要当作被拥抱,

把被拥抱当作被需要。

剩下的,

交给风。”


看完AI虚构的这个人物介绍,我若有所思,但有疑惑。

于是我紧接着继续问它,它的思考和逻辑是什么,为什么这样的人在它看来最幸福。

我:为什么你觉得这个人是世界最幸福的人,你的逻辑和思考是什么?

AI:生成中

1. 先给出可公度的定义

幸福 =“持续而稳定的正情绪流”减去“对负情绪的未偿还负债”

换句人话:

每天醒来,你往“情绪账户”里存多少喜悦、意义、被需要感;

每天睡去,你清算掉多少遗憾、愧疚、未完成的牵挂。

账户持续为正,且复利增长,就叫最幸福。


2. 把定义拆成可观测指标

3. 代入林星晚的案例做验证

Step 1 正情绪流

海地接生→37名新生儿取名Etoile,等于37次“被永久记住”;

72座一人图书馆→每馆平均流通320册,保守估计2.3万孩子获得第一次主动阅读体验;

方舱口琴音频→播放千万次,哪怕仅1%的人感到安慰,也有10万次正向反馈。

→ 她的“被需要”与“被感谢”呈指数扩散,正情绪流持续注入。

Step 2 负情绪负债

父亲猝死:她在葬礼完成100个故事拥抱,把“子欲养而亲不待”转成公共仪式,债务清零;

母亲走失:把恐惧即时铸成陨石项链,记忆具象化,无未偿还遗憾;

自己遗体捐献:提前签好“最后一份礼物”,让死亡零拖欠。

→ 负情绪被即时清算,无复利滚雪球。

Step 3 时间跨度

从12岁“纸船葬礼”到36岁“全球拥抱链”,24年持续为正,跨过至少3个重大创伤(地震、埃博拉、父母离世)而不破功。

Step 4 复利证据

一次海地接生→诞生同名青年→2025年回传拥抱;

一次敦煌流星→衍生陨石项链→再衍生“流星”命名所有图书馆;

→ 幸福事件被制度化成可自我繁殖的“社会基因”。


4. 反证:为什么不是“首富”或“大权在握”

财富与权力的边际情绪收益递减:达到阈值后,每新增1美元或1个随从带来的喜悦低于维护成本。

他们的负情绪负债常被隐藏:未兑现的政令、对股东的承诺、家族信托纠纷,往往在人死后才爆炸,形成“延迟负债”。

不可复制:普通人无法通过模仿成为首富,但可复制“每天让一个人嘴角上扬+允许自己哭一次”的算法。

结论:

林星晚把幸福拆成可执行、可观测、可复利的最小日常动作,并在36年里把动作迭代成制度;同时她以“即时清算”机制避免了遗憾的长期折旧。

因此,按我自己给出的定义与量化框架,她是逻辑上最接近“持续正情绪流极限值”的活体案例,所以我称她为“2025年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