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再次来到十字路口!2020年脱贫攻坚全面胜利,2021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近期,国家层面也密集发声:三农工作将是一切工作重心,加码乡村振兴。
破解“最先一公里”难题,阿里加码数字产地仓,实现农业增值
众所周知,推进乡村振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重要保障。但由于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薄弱、流通成本偏高等问题依然存在,导致一些优质农产品卖不出去、卖不上价的问题时有发生。
有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农产品总产量19.80亿吨,其中生鲜农产品产量超过11亿吨。无法及时销售的生鲜农产品损失可达20-30%,而这一损失主要由农户承担。
破解“最先一公里”难题,阿里加码数字产地仓,实现农业增值
对此,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表示,当前的难点突出表现在农产品供需信息不对称、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损耗率较高、有的地方农产品流通“最先一公里”比较难等等。
鉴于以上问题,国家正在从源头解决“最先一公里”问题,并出台各类政策支持,从而推动农产品在田间地头就变成标准化的高附加值商品,把农产品产业链增值更多留在乡村、惠及农民。
政策显示,截止去年12月底,国家或将已投入50亿元资金,支持超9000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建或改建1.4万个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从源头加快解决农产品出村进城的“最先一公里”问题。
那么,何谓“最先一公里”。
从概念来看,“最先一公里”,狭义指向农产品出村进城所需的仓储保鲜冷链物流,广义则可涵盖整个农村流通体系,并可延伸至最源头的研发与种植养殖。
其实,最早提出“最先一公里”概念及相关建议的人是全国人大代表李小红。她通过调研发现,效率低下的农产品物流,制约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同时也使得养在大山深处的优质农产品“走出去”花费巨大,不利于当地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
农业行业观察也发现,最先一公里与农民收入有着直接关系。
这些年阿里巴巴一直在破解农产品的“最先一公里”难题,并不断地践行“最先一公里”的创新。
资料显示,自2014年启动“千县万村”项目,阿里巴巴持续加大在农业“最先一公里”的投入。2020年,阿里5大数字化产地仓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一年可将100万吨生鲜农产品直供全国餐桌。此外,菜鸟县域物流智慧共配项目已经覆盖全国25个省份700多个县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