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四是二飞】(by42fei),查看有内链版本和往期,阅读体验更好
荒废了有一阵子的WechatBlog,默默伴随着2017年的六分之一过去了。说实话,本来也许会就此荒下去的。总想在新一年有个新开端,不同以往的方式,比如打破时间线。
公号基本面
回溯起来,这个小小的公众号起始于2014年年底,两年多来也一共只发了90篇文章,粉丝寥寥不到500,阅读大多不过百,赞赏从没突破3位,实在不算好成绩。除了相对固定坚持两年多的月总结,其余栏目「悦读」「杂记」「影观」「手记」随性而发。其实生活中还很爱做菜和摄影,此两项乃朋友圈骗赞神器,但是限于后台对图片编辑的不友好作罢。另一方面,我有意无意保持不同社交平台的割裂性,在公众号沉思码字,在简书记录一些涉猎的新领域,在下厨房发美食,在豆瓣记录书和电影,在Ins上发文艺调调的方块图,在keep记录锻炼,在朋友圈晒吃吃喝喝拍拍玩玩。在某一个社交平台上,永远只是我的一个切面,亦或是,所有社交媒体加起来,也没法儿构建一个完整的我。
「翘课旅行不屏蔽家人辅导员,
过年提前回家不屏蔽老板」
拿朋友圈来说,随着微信好友慢慢突破4位数,眼看首位数由1变2,身份从学生向社会人士转变,我开始困惑,该在朋友圈如何自处?
曾经每天都会发早安,配上那天的One截图,根据那天的一张图和一句话再肆意发挥下;曾经看到好文一定会转发,配上自己长长的碎碎念;曾经每晚发流水账日记总结这一天,配图一定是9宫格;吃过好吃的店(或者长得好看的店),一定好好拍照配上推荐理由;如果出去浪的话,基本就是实时游记图文直播。
现在的我越来越少这样做了。
很多人微信会分工作号和私人号,又或是仔细分组,发每一条都要斟酌权衡,长长的屏蔽名单。曾经在退群聊过屏蔽朋友圈的话题,大家因为上司或者家人偏好,不得不把部分朋友圈分组可见。而我作为一个发朋友圈的高频分子,可以有些嘚瑟的说——我从来不分组发朋友圈。做到「翘课旅行不屏蔽家人辅导员,过年提前回家不屏蔽老板」,就是这么坦荡。
有人想把工作生活分开,而我想他们融合的更加均匀。我热爱我的工作,我愿意自发转我司推文;不论你是多年未见的老同学,还是新加的未来「点赞之交」,我都愿意分享些生活日常,可能是周遭的随手拍,可能是今晚心情好尝试了新款菜式。坑王如我,给朋友圈的内容打了很多主题标签,为了之后搜索方便。也愿意以坦诚之心去交换大家的日常琐碎和见解,历史经验证明,「万能的朋友圈」是一个有很多奇妙联结发生的地方。
四是二飞的2017
如果说朋友圈是家门前的「草坪」,个人公众号就是「自家后花园」了。后花园一般有栅栏,略显私密。曾经尝试搭建github托管的个人博客遇到阻碍,后决定先动起来,从手边能用的开始。
公众号起了一个奇怪的名字「四是二飞」,避免直接联想到。一般大家开了号,马不停蹄奔走相告。我自知写得不好,但又明白码字和积累很重要,于是希望这是个「大时间周期」的个人项目。为了放松身心,不背负压力,我想一个人偷偷地躲在小房间里,不想太多人知道,至少,不是现在。所以我不推广,甚至不转发到自己朋友圈。
但另一方面,我又期待,有默契的朋友会在这里相遇,哪怕地理位置相距甚远,但因为博客,可以彼此了解,在未知的某天面基,一见如故。所以这种「希望被看到」和「窝着偷偷乐」成为一组矛盾,还挺让人伤脑筋的。
每月写月总结,我都翻着朋友圈和日程本子,回顾这个月又以何种形态「被狗吃了」。当我实在觉得「往事不堪回首」时,这个月总结十有八九要被拖欠了(比如2017的开端)。
输出还是不能放弃啊,但也许要抛弃数据罗列式的月总结,转向更有深度的主题式输出,作为一个开坑王,具体的还是先不说大话,用行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