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专栏笔记:
所谓知识,指的是能够指导我们做出更好的决策,且长期来看更可能会给我们带来更好结果的那些信息。
也就是说,所谓的知识,最终只不过是一些信息,然而,它们也不是任何信息,而是1能够指导我们做出更好的决策,2更可能为我们带来更好的结果。于是,绝大多数的信息,谈不上是知识。
于是,分辨知识就很容易了,无非问自己两个问题:
1.知道了这些之后,我的哪些决策会因此改变?
2.长期来看,这些东西可能为我带来哪些想得到或者想不到的好处?
大多数人在思考知识价值的时候,只考虑有没有用,却忽略了另外一个更重要的维度:他们不考虑短期长期……大多数人在判断知识用处的时候,都一样,心里有着“很理性”的依据,我想学有用的东西,而不是没用的东西。这很好,没错,但与此同时,他们忽略了一个可能更为重要的理性依据:时间。你想啊,短期有用的东西,不见得长期有用,短期没用的东西,不见得长期没用……
绝大多数人在判断知识有用与否的时候,希望那信息马上有用,立竿见影,希望知道个什么新东西的时候,瞬间就能脱胎换骨。于是,他们相当于主动剔除了很多短期看起来没用但长期绝对有用的知识。
从“大多数人从不认真考虑长期”这个事实的角度出发,我们很容易理解为什么绝大多数牛人都一样,不怎么在意绝大多数“新闻”——因为那一地鸡毛的琐事,实际上对自己不仅没用,长期来看,依然没用,并且,实际上一点都不稀罕。但在特定的领域里,他们却火眼金睛,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沃伦巴菲特说自己“从来都不看新闻”,大抵上指的是他从来不看小事件,至于与他的人生相关的大事件,他能了解到比任何人都先知道的地步——于是,也用不着看别人发出来的“新闻”了。
即便是满足那两个条件(有用、长期)之后,可以称之为知识的信息,也有不同的能量和不同价值。
有些知识,能繁衍出更多的知识,于是它们显然更高级,更有价值。
逻辑学,显然就属于这一类。它可以用来判断某个知识是否站得住脚,它也可以用来预知一些结论。概率论也是这一类,它与逻辑学结合在一起,就能做出相对更为接近事实的预测。英语更是这一类,掌握它显然能让你接触到更多的知识。你再想想看,编程是不是也属于这一类?最终,这类知识也有一个专门的术语,叫做“通识”——即,哪儿哪儿都用得上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