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如若不是对晏殊有更深的了解,还以为他也只道儿女情长。
原来这是他死了钟爱的妻、慈爱的母和手足的弟,小园香径里只剩他一人寂寞徘徊,他淡淡着笔,把万千愁绪植入生命日常,独自缅怀。
悲伤不只是撕心裂肺,更有不动声色的默念于心。
然而,他绝不是一个沉默着。
为捍卫北宋边疆安全,他力荐范仲淹为帅,当奸相吕夷简恶意攻击范仲淹,晏殊毫不迟疑站出来:治范仲淹到罪,首先治我的罪,可以下狱可以问斩!正是这一番浩然正气敢于担当征服了敌对者。那一刻,晏殊是真正的血性男儿。
晏殊十三岁以神童身份走进朝廷,十四岁得中进士,被宰相寇准薪火相授,为官后慧眼识才,被称为“北宋第一伯乐”。
原来,晏殊不只是一位风雅词人。
晏殊死两任妻,心灰意冷,所幸第三任妻生下儿子晏几道,其名源于“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他希望儿子有上善若水般的品性,接近于道的境界。 对儿子的期待便是对自己的要求。
晏几道也不负期待,“落花人独立 ,微雨燕双飞”,其词妙不可言。 北宋似乎是一个子承父业,举家皆才子的时代,譬如“二晏”“三苏”等。
儒雅书生也可横戈疆场,我知道辛弃疾可以,陆游、文天祥可以,但没想到“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也可以。
“将军白发征夫泪”,本以为这是范仲淹为征战将士写下的悲悯之作,没想到他竟一手竹管,一手红缨,指挥若定,平定了大宋的西北疆域。
只凭一二词句评判一个人,以貌取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