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懂一首诗

图片发自简书App


    高考中每年得分率最低的就是诗歌鉴赏,而高中五本必修书中必有一个单元是诗歌。应该说每个老师都想进了各种办法教学生读懂诗歌,鉴赏诗歌。甚至我们高三复习书中专门针对诗歌有“五看”。可为什么学生还是读不懂诗歌呢?尤其2019年的全国二卷诗歌《投长沙裴侍郎》。如何在有限的一节课让孩子们读懂一首诗呢?

教学环节一

1、先投影《投长沙裴侍郎》,齐读,这是一首什么诗?

2、干谒诗有什么特别的吗?看题目的特点

3、投影几首干谒诗题目,总结出题目一般都有“投”“赠”“上”“敬”“与”强调对方身份的恭敬性

4、明确了诗歌主题之后为什么还是读不懂呢?

设计目的:把2019年高考的诗歌作为整堂课的线索,开篇就让学生引起重视,通过问题的设置让同学们思考为什么用传统的“看题目”之后,我们还是读不懂呢?来重新审视我们读诗歌的方法。

环节设置二

1、诗歌本身的特质决定了它具有含蓄凝练的特点,正如原来学过的钱钟书《谈中国诗》,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我们不妨先通过一些诗句来看一下中国诗的含蕴凝练。

2、这些诗句真的正如我们体会的那样吗?打出每首诗句的写作背景,分组讨论,人选一句,是否和你之前体会的一样呢?

3、在这些景物的背后影藏着作者的真实意图,就如我们曾学过柳永的《望海潮》

明确:因为干谒的需要,借景抒情所表达的情也较为特殊

4、除了借景抒情能含蓄的表达情感,还有什么可以呢?再来看一些诗句

明确:诗句用典来表达对仕途的渴望

5、除了用典能含蓄的表达情感,还有什么可以呢?再看一些诗句?

明确:用象征,比喻来表达对仕途的渴望

6、老师又见过一些其他的诗句,我觉得很有意思,一起看看

明确:作者有时内心是很矛盾的,所以在这里用了反语

设置目的:这里通过四组诗句让学生体会借情抒情、用典、象征、比喻、反语这五种手法可以含蓄的表达作者对仕途的渴望和内心的情绪,重点放在借情抒情上,前后两次的分析景物背后的情感,更加让学生体会到揣测作者真实意图的重要性。

设置环节三:

1、重新再看这道高考题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1)、这首诗运用了 哪些表达技巧

(2)、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什么场景,表达了什么感情?

2、这首诗写的特别含蓄,你觉得哪里最含蓄?为何这么含蓄呢?

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还是: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

干谒=乞求

明确:虽然干谒,非常渴望,但绝不会舍弃自己的独立人格,在干谒诗里要找到一个平衡点,这份自持在中国文人哪里叫什么呢?

明确:风骨

3、那风骨在文中是哪句?

设置目的:学以致用,用在课上学到的知识来解答这道题,做到学懂,理解透彻。让学生能找到理解诗歌的关键点,不仅仅是生搬硬套地去理解。

教学反思:

  课堂效果较好,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设置这样的环节也是想突破曾经惯有的诗歌解读方法,所以设置了重点环节二,以“什么样的手法可以含蓄的表达干谒”来作为关键点,这样的好处还在于学生不会仅仅局限在干谒诗中,对诗歌含蓄又有了新的认识,有助于学生解读其他诗歌。

    由于内容量非常大,所有在讲解完高考诗歌后应该联系巩固一首同类型的诗歌,或者运用同样手法表达含蓄情感的诗歌来巩固学生的掌握。也可以检测学生理解的程度。

      如何让学生读懂诗歌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不管采取哪种方式我想都是一次积极的探索。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