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学习萨提亚的家庭治疗,发现萨提亚五大经典“沟通姿态”理论说明力非常强悍,看完它的五大类型之后,我恍然大悟为什么我自己一直不擅长和上级处理关系,原来我的“沟通姿态”模式里一直缺乏讨好的类型,但实际上和领导相处,无论在中国还是国外,讨好都是一种重要的能力。
下面就快速介绍一下这五种类型分别是哪五种。
萨提亚著名的“沟通姿态”包括:讨好,指责,超理智,打岔,一致。这个理论也是基于原生家庭对于成年人的沟通模式有巨大影响的这个假设发展而来的。简而言之,当我们呱呱落地的时刻,便和父母形成了一个最基本、最初的三角关系,在那些接触人际往来的最初岁月里,我们感觉父母之间的互动,分别学习和父亲、母亲建立关系:有亲密,有疏离,有接受、有拒绝,有愉悦、有沮丧。我们也开始学习建立面对不开心和脆弱的方式。这些方式并没有所谓的好坏之分,都是我们在最初的家庭关系中,为了求生存和保护自己而习得的。
比如,一个小孩子发现讨好父母,顺从大人可以得到赞赏,于是这种方式就会深深地印在他意识和行为里,一直到成人,在他自己建立的家庭里,在他的工作中,他都会采用讨好的方式。但他也许没有意识到,这种方式也要付出的代价,因为永远将对方放在第一位的态度将使我们失却了自我,当讨好不成,我们就会压抑自己的愤怒。
比如指责。我们从小就学会强硬,还是婴儿时我们用大哭,长大后我们用大声指责,让别人害怕,成为我们保护自己的方式。“都是你的错!”“要不是你,我会过得更好。” 这种暴发性的态度阻隔了我们和别人建立关系。
而我们的反应模式一旦在幼年的家庭生活中被培养起来以后,就会在不同的情境下不断重复。因为人们在熟悉了一种处理压力的方式后,就会反复使用,所以不管是小时候还是工作以后,我们内心自然的反应模式就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
具体而言,五大模式是这样的:
一、讨好
行为:道歉、恳求的神情,哀求及请求宽恕、乞怜、依赖、过分的雀跃
言语:这都是我的错。我不值得。没有了你,我就一文不值,你喜欢什么?没事,没事。
主要的情感:受伤、悲伤、焦虑、不满、被压抑的愤怒
自我概念:低自我价值、缺乏自信、远离自我。把焦点放在对自己的期待上
讨好的人常常忽略自己的感受。可能某些经历,让他对自我的评价比较低,他们委曲求全的取悦别人,来获得与他人的交往,或者平息事态。其实这是很让人心疼的。他们对别人的关怀、滋养、在意,是美好的,是值得珍惜的。他们完全有理由认为自己是好的,自己可以帮自己站起来。
对我来说,我不喜欢讨好型的人,因为会觉得他们似乎不太真诚,但是觉察到这个原因和过程之后,我觉得我也会关注真诚之外的友好、善意、敏感。
二、指责
行为:指责、咆哮斥责、愤怒的神情,恐吓、批判、独裁、吹毛求疵、控制
言语:这都是你的错!你到底在搞什么?你从来都没有对过。我完全没有错。
主要的情感:愤怒、挫折、不信任、不满、被压抑的受伤、害怕失去控制、孤单
自我概念:低自我价值、不成功的、远离自我、缺乏控制、无助。把焦点发在对他人的期待上。
当我们了解愤怒是习得的自我保护方式,我们会发现那个咆哮斥责的人只是用能量保护自己罢了。他们的无助、焦虑、害怕不希望被别人看到,他们是在指责别人和推卸责任,同时也是在保护自己。他们用指责表达的期待中,也有一份对他人的在意,甚至是关心和爱。
我自己的沟通姿态里指责的模式比较多,如果追溯原生家庭的话,确实是我习得的一种自我保护方式,理解和接纳自己的感觉真好呀。
三、超理智
行为:僵硬而刻板的姿势、看起来冷淡、严肃、高人一等的神情。操纵、喜欢提出建议、看起来不敏感、不带人性的客观、无聊的
言语:逻辑而客观的、老是引述规条及抽象的想法、冗长的解释、避开有关个人的或情绪上的话题、复杂的术语。人一定要讲逻辑。
主要情感:仅显露少许情绪、内心极为敏感。孤单的、孤立的、空虚的、害怕失去控制、易显示脆弱的。
自我概念:低自我价值、缺乏自信、远离自我、感到缺乏控制、无法表露感受
他们很有权威的样子,有知识又注意细节。可也是脆弱和孤单的,可能成长中接触感受是危险的,或是被忽略过的。他们很不容易的努力做个有价值的人,帮助别人理清逻辑和道理。只是难以表露感受。
四、打岔
行为:活动力过多或活动力不足,不安定的、移动的、操纵的、不恰当的、看起来不敏感的、表面傻傻的、争取注意力的
言语:改变话题以分散注意力、不能专注于一件事上、避开有关个人的或情绪上的话题,讲笑话、言不及义、打断话题
自我概念:低自我价值、缺乏自信、远离自我、感到缺乏控制、无法表露感受、没有人在乎、没有归属感
他们表现出了幽默和创造力。他们也有孤单和焦虑在。
在萨提亚模式中,更积极的、有创造力、自信、负责任、接纳的应对姿势应该是“一致”。学习一致性的沟通就是学习同时关注到自己、他人和情景,做出最适合的回应:
首先,当事情发生时,你是否注意到你的内在在发生什么?
其次,你周围的现实环境是什么?你与环境的关系如何?
再次,对方的心情如何?对外界是否有兴趣?他们什么时候开始自我防卫?
最后,有意识地去做选择你的行动和反应。
通过不断的练习,你会慢慢学会一致性的沟通。
比如,习惯于指责的人,在原先的反应模式中只关注自己,那么尝试著放下“自己指责的手指”,平息呼吸,用好奇和关心看看和你沟通的人有什么样的观点、感受和期望,然后选择内外一致的行为、语言反应给对方。关注、了解他人是倾向于指责的人最重要的练习。
习惯于讨好的人关键是觉察和表达自己的感受,关注自己的感受,倾听自己内在的声音,拿出勇气说出自己的真实地感受。对很多长期习惯于讨好方式的人,表达自己的感受可能是很困难的事情,不妨从简单的事情和信任的对象开始练习。
超理智的人总是那么聪明,一不留神又开始讲道理或罗列一大堆的数据、信息。精于此道的人首先需要练习的是和自己的接触,再练习如何关注到别人的感受。习惯于超理智的人最重要的是,不要只用脑袋,要多用心和其它的感官去听、去看、去感觉。
调整起来最困难的是打岔的反应模式,他们习惯了“生活在别处”,这回避了很多痛苦和不愉快。则从关注情境开始,学会观察当前所在的情境,只有学会活在当下,才能进入与自己接触,和他人联结。
如果能够觉察并且调整,将可以形成最理想的“一致”的应对姿态:
行为:有活力的、有创造力的、有生命力的、自信的、能干的、负责人的、接纳的、有爱心的、平衡的
言语:在感受、想法、期待、愿望,甚至于不喜欢的事情上保持诚实;开放而分享;聆听他人的;尊重自己、他人与情境三者
主要的情感:平和的、平静的、有爱心的、接纳自己与他人、脚踏实地的
自我概念:高自我价值、能干的、欣赏自己的、庆幸自己的独特性、接纳价值的平等、与生命力的联结。
最后,你的“沟通姿态”是哪一种呢?你愿意慢慢调整接近“一致”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