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古鉴今:悟诗词中的人才之“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必须坚持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当前,青年科技人才已成为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生力军,如何培养用好青年人才队伍已成为时代命题。我们要学会观古鉴今,从古诗词中悟“爱才识才、育才用才、容才留才”的人才之道。

        从古诗词中悟“爱才识才”之道。唐代大文学家柳宗元的名句“君不见南山栋梁益稀少,爱材养育谁复论”就昭示了封建朝廷不能爱养人才、导致国家衰败的深刻教训。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世无伯乐良可嗤”的名句,反映了历史上发现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优秀人才离不开“伯乐”的发现和培养,如果一个社会缺乏发现和培养人才的“伯乐”,社会就容易出现“万马齐喑究可哀”的局面。因此,我们要在爱才识才上下功夫,学习周恩来把科学家当作“国家宝贝”,邓小平当科技人员的“后勤部长”,朱德月下追回电台技术员,陈毅为知识分子“脱帽加冕”的惜才爱才的情怀,践行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识别原则,识忠诚干净、矢志不渝、务实担当的青年人才,通过真心爱才、倾心识才来感染、感动、感召青年人才,不断开创青年人才济济、事业振兴的大格局。

        从古诗词中悟“育才用才”之道。南宋大诗人陆游的名句“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则深刻揭示了对人才既要精心培育,又要放手使用,形成人才成长的迭加效应。清代大诗人袁枚“人才那得如金铜,长在泥沙不速朽”,则深刻揭示了使用人才必须善于把握“火候”,在人才创造力处于最活跃的高峰期及时启用,为其提供搏击长空的机会和舞台。识才育才,最终是用才,用好人才才是治国兴邦的根本。因此,我们要深知“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的道理,千方百计为青年人才搭建好创业、创新及成果转化应用的平台,让广大青年人才“创”有机会,“干”有舞台;要冲破传统观念束缚,大胆使用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资历层次、发展潜力大的优秀青年人才,推动更多“千里马”在新征程上竞相奔腾,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

        从古诗词中悟“容才留才”之道。欧阳修的名句“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深刻揭示了人才只有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人才的个性才得以张扬,聪明才智才得以尽情发挥,才能形成人人竞相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活泼局面。南宋诗人项安世的“四海人才容接里”,深刻阐释了用才留才的关键在一个“容”字的哲理,只有对人才包容、优容、宽容,才能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因此,青年人才不仅要识得出、用得好,更得留得住。我们要持续厚植青年人才沃土,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创造条件、生活上关心照顾,多为他们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特别是对处于成长期、创业期的青年人才,不仅要“扶一把”,还要“送一程”,既要在资源、项目、信息等方面多做“雪中送炭”的好事,又要在薪资待遇、住房补贴、医疗补助、子女教育等方面解决青年人才后顾之忧,在全社会着力营造尊重人才、信任人才、关心人才的浓厚氛围,让青年人才进得“顺心”、干得“舒心”、留得“安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