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之间本是没有联系的。
六百多年前,对于许多生活在华夏大地的人来说,是并不十分可能意识到远在几千公里外的一个岛国上,有一种新的语言正在酝酿的。这种语言并不是突然就出现的,而是融合了一些其他的语言。不仅如此,还在这个过程中,抛弃了许多繁琐之处,变得较为简明。有可能正是这样,这门语言从众多语言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当今说的最多的语言。当然,这与那个岛国那时强大的舰队和辉煌的过往也不无关系。
英语就这样的,慢慢传遍全世界了。终于,也不知是派来了文质彬彬的使者,还是摩拳擦掌的士兵,华夏也有人听闻了这门由字母组成的语言。
于是,想要交流,就得派出大胆的人来理解这门新的语言。一位使者尝试外宾交谈,但却一头雾水。对方也十分困惑。于是,他拿出兜里本要给家人带去的大鸭梨。于是他指着梨说:
“梨。”
他听见外宾说:
“A pear."
可是使者还是十分困惑,便掏出纸笔。外宾接过,写下了:
pear.
使者在旁边写下了 “梨”。
这个故事是笔者虚构的,但笔者认为,语言见最早的碰撞的情形就是类似。也许那个梨后来被吃掉了,也许根本没有这个梨。也许外国士兵拿着刀对使者用外国话说,把钱拿来要不就用刀捅死你。使者逃回去后写下了“马尼” “奈夫”等的字眼。皇上还专门开了会,在会那个倒霉的使者说,洋鬼头管大砍刀叫“奈夫”,管铜钱叫“马尼"。皇上不以为然,认为洋人是打不进来的,于是关上了国门。这些都是猜想,但后面发生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不仅国门被打开了,现在许多中国人都也知道了,刀是knife,钱是money。这早不再是秘密了,但人们不知道那个与外宾交谈的中国使者,也不曾想到过当时使者带的那个梨,或者架在使者脖子上的那把刀。
那个鸭梨,那把刀,这些实物对语言的联系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可现在,顺序发生了变换。与那个使者不同,现在不再是在交谈中从英文到实物到中文,而是在书本上,从英文直接到中文。实物是没有了。实物的局限性固然是有的,在讲抽象概念的时候就不管用了。翻开字典,人人都知道,frustration是沮丧的意思,apple是苹果的意思。如果说后者的意思容易知道,前人是如何知道前者的意思的呢?
因此现在的学生所做的事情,着实不算真正学习一门语言。学习语言的乐趣恐怕也就在于学习母语,可是母语究竟是怎么学会的,也少有人能够记得。因此这点乐趣也没有了。
最先沟通两种不同语言的人是很有先驱意味的。他们是真正的从零到一。前人建起了沟通两种语言的桥梁,后来的人不过是在桥梁上往返,顺便看看风景罢了,教书的人就是领路的人。想到这一点,笔者不禁肃然起敬。现在的学生在学习外语时,若是能想到这一点,学习也会更加有动力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