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岁末,又回想起童年的年味了!
我的童年是在一个小山村度过的。
小山村真的是一个小山村,房前屋后都是山坡,人口也只有二百多人,大概二三十户人家。
那个年代物质生活不富裕,到了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的粮食已经不太多了,但是年总还是要过的,而且还要过得热热闹闹。
家家户户年三十贴春联是必须的。
我九叔的字在村里算是好的,写春联任务就是他的了。红纸自备,笔和墨就用九叔的。他往往要从上午一直写到下午才能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到了我上初中以后,我们家的春联就是我自己写了,不再麻烦九叔,人太多,排队麻烦。我的字写得一般,所以只敢写自家的。
那时候不禁鞭炮,家家户户过年都会放。
放鞭炮是小孩子很喜欢的事情,特别是放鞭。哪家放鞭,小孩都会聚拢去,拣地上没有炸响的小鞭,还要比一比谁拣得多,算是过年的一个小福利了。
初一早上,鸡叫头遍就有人放鞭。我现在估计就是凌晨零点左右,但当时大家都没有手表,更没有手机,只能听鸡叫判断时间。但我们家没有这个习惯,要等到天亮才放。我照样睡觉,往往睡过了头,经常是听到父亲在院子里放炮才会醒来。
我们家总是买三挂鞭、一捆炮。三挂鞭是年三十、初一、初五各一挂,炮是过年每顿饭都要放的。父亲很会放炮。炮是单响的那种。父亲一手拿着炮,一手用燃着的木柴点着,等引线燃烧一半或一半多时,再快速抛到空中,在空中炸响。父亲总能把炮抛得高高的,而且从没有炸到过手。
有一年三十晚上,我也想试一试。我拿着一个炮点着,结果是还没来得及扔出去,就炸响了,把手炸得乌青,第二天早上还疼呢。从那以后,很长时间我都是把炮放到地上点着,不敢再拿着放了。
吃从来就是春节的重点戏,也是我最喜欢过年的原因了。好像小时候从来没有吃够过。
过年馒头可以放开吃,而且是白面的,真好!家家户户还要下锅,就是炸东西吃,真香!平时舍不得吃的肉也会割几斤!哪家要是春节没有割肉是会被村里笑话的!不是笑话他家穷,是笑话他家大人小气——过年还不让孩子吃肉!我们家一般是割二、三斤。唯一一次例外,是有一年父亲竟然把养了一年的猪杀了,肉卖给了邻里,猪头和下水成了我们家的年肉。哇,那一年真的是吃过瘾了!太丰盛了!
初一早上一般是先喝肉丝汤,一人一碗,然后再吃饺子。我到现在还没有明白,是因为饺子少怕不够吃,还是老家就是这个习惯。当时的感觉就是肉丝汤真香,饺子真好吃。初一中午和初五中午是重头戏,一般是四个菜或者六个菜,另外几天中午一般也有菜吃。早上有白馒头,晚上有白面条,中午还有菜,那日子,当时的感觉就像神仙似的。
我们家孩子多,每个人都有新衣裳是不可能的。但是,父母很有心,不管衣服新旧,快过年时都会洗干净,破的也会补好,一家人穿得整整齐齐的。另外,每个人一定会添一点新的,有的是上衣,有的是裤子,有的是鞋子,母亲往往是袜子。用父亲的话说:过年了,每个人都添一点新,哪怕是添一双袜子也行!
过年的另一件大事就是走亲戚。十里八乡地到处走。
走亲戚带的东西就是馒头还有过年炸的那些东西,装在一个小篮子里。如果是走一家就提着,如果是走多家,就用一根棍子把几个篮子挂在两头担着。
我是很喜欢走亲戚的,尤其是喜欢去舅家。去舅家要走十几里,还要翻过一座山,而且还要挑三四个装着年货的小篮子,这对当时还不到十岁的我来说绝对是一个挑战。但我还是喜欢去,因为去了之后可以享受贵宾一样的待遇,而且还可以得到糖之类的小玩意。
于是,从大年初二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山间的小路上经常可以看到挑着小篮子的瞧亲戚的人。年货就这样在各家各户流动着,到最后馒头会传很多家,上面沾的全是油,已分不清这是那个亲戚带来的了。
那时候的人们是勤奋的,邻里关系是温馨的,过年的年味是浓浓的,孩子们脸上的笑容是灿烂的!
如今时代不同了,生活富裕了,年味也不一样了,但是唯一不变的是“情”,是融入我们骨子里的那份亲情!
我们现在的生活源于前辈们的努力!我们不能忘本!
快过年了,我该回家看看老娘了!想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