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也巧,最近总是在各种机缘巧合的机会下瞥见“追风筝的人”这五个字眼。先是在朋友圈里看到小伙伴晒出的这本书,后是在简书里看到老师分享的关于此书的读书笔记。也许就是这样的机缘让我有了必读此书的欲望。终于在欲望的促使下,我翻开了这本书……
因为看过老师写的读书笔记,所以对于少爷和仆人这两个阶层的人设关系,我猜,无非就是从青梅竹马般的友谊到毕竟主仆有别的不对等而产生的背叛或嫌隙再到是不计前嫌的宽恕?还是处心积虑的报复?怀着这样的猜测我读完了大概全书的三分之一。直到这时,我都觉得故事的情节和自己预料的差不多。那么关于“风筝”呢,这个风筝到底象征着什么呢?我在脑海里细细回顾已读的章节,于哈桑而言,风筝的象征越来越清晰——“忠诚”。绝对的忠诚。但是用“背叛友谊”这四个字眼来形容阿米尔没有对哈桑挺身而出的行为是否有些严重,或者说欠妥。原因有二:一是阿米尔本来就为少爷,哈桑确为仆人,这种本来就不对等的阶层关系怎么可能会在两人之间产生公平。或许我们会为哈桑救阿米尔而向阿塞夫瞄准弹弓而震惊。或许我们会对哈桑为帮助阿米尔赢得父亲的宠爱义无反顾的追风筝而感动,为保护追到的风筝却遭受了侮辱而激愤。或许也会为了两人在石榴树上打闹的场景而感到温馨。在这些场景中我们些许看到了友谊的存在,但我觉的更多的是忠心,是哈桑对阿米尔极度忠诚的忠心。如果有友谊的存在,应该也是哈桑对阿米尔这一方向上的友谊。我觉得,阿米尔没有对哈桑挺身而出更多的原因是来自于他性格本身的——懦弱。这也是原因二。正是因为他的懦弱才会产生他想要赶走哈桑的念头,进而产生陷害哈桑的行为。改变我预测思路的是,哈桑居然默认了。虽对哈桑抱有同情和怜爱。可他对友谊的忠诚、对少爷的忠诚再度感染了我,不由得对这个“傻不拉吉”的哈桑肃然起敬。
在这本的前半部分中,圈粉的不仅是哈桑。甚至我更喜欢的是阿米尔父亲这一形象。他高大魁梧,义正言辞,胸有成竹。他也游刃有余,乐善好施,自食其力。虽然在书的后半部分中揭示了他犯下的罪过,但这也并没有使他的形象在我心里大打折扣。反而更理解他对阿里的愧疚,他对阿米尔和哈桑被逼无奈的爱的方式。拉辛汗形容阿米尔爸爸是被拉扯为两半的人,一半被社会认可,可以继承遗产和荣誉,一半只能活在阴暗里。这样的形容再贴切不过了,可阿米尔、哈桑和他们爸爸的性格的对比无疑又给小说增添了悲剧的色彩。我想阿米尔爸爸的存在也成功的诠释了“风筝”另一个象征的意义,当然也是阿米尔后来一路追寻的东西——救赎。
当阿米尔成功的赶走哈桑父子,又和父亲逃亡美国后。我还在想这才看了一半,阿米尔和哈桑就没了联系。那他两的恩怨是如何处理的呢,就这样开始了继续阅读。
当阿米尔和父亲在美国的生活逐渐拉开帷幕,这时在联系前后思考阿米尔父亲对待阿米尔,对待阿米尔婚姻的态度,就豁然开朗多了。也更加喜欢这个有血有肉的父亲了。小说的后半部分以拉辛汗的突然出现又引出了更大的高潮。从阿米尔见到拉辛汗,知道真相,拒绝真相,到踏上归途,寻找遗孤,解决旧怨,再到打开索拉博心扉的过程。其实,就是阿米尔自我救赎的过程。救赎自己性格中的懦弱,救赎直面自己的勇气,救赎这个时候他才承认的友谊。追寻救赎自然是一个十分艰难,不容易的过程。但他也让人成长,让人往见到真主的方向成长,最后得到真主的宽恕。真主是谁?谁宽恕你谁就是真主,真主只有自己!
作者对风筝的描写主要集中在第六、七和最后一章。但风筝的象征却贯穿全文,也存在每个角色里。六、七章里放风筝的是阿米尔,追风筝的是哈桑。最后一章里放风筝的是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追风筝的是——阿米尔。哈桑对阿米尔友谊的忠诚,阿米尔通过索拉博实现救赎的过程。他们都是放风筝的人,也是追风筝的人。所以,他们才会“为你,千千万万遍”。
阅读完全文后,我赶快到小伙伴的朋友圈里去看她对风筝的理解。英雄主义和平凡主义。我想谁是英雄?谁是平凡者?他们都是英雄。每一个见到真主的平凡者,都是英雄。
话外篇——关于简书
说起简书,还是在看到朋友圈里老师分享自己文章的链接才知道的简书。而我因为上学期末要把退潮的手机退给老妈,又不想她看到我曾在那个手机里写下的日记就索性全删了。所以,我少了一个写日记的载体。恰好,简书出现在了我的视野里,那就把它当做我写日记的一个工具吧。哈哈~
今天心情颇好,那就把这篇读书笔记当做我公开的第一篇“日记”吧。【偷笑: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