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的由来,要从一首诗说起。那就是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
请大家在阅读之前先在心里回答这个问题:在这首诗的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中,你是怎么读“斜”字的呢?
虽然大家早都记不得把小学的语文课本卖到哪家废品站去了,但是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应该会有这样一个根深蒂固的答案:“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字,应该读“xia”而不读“xie”。究其原因,虽然你似乎也说不上个一二三,但依稀记得似乎某位老师曾经说过“xia”是古代的读音。证据就是:把“斜”读成“xia”后,原来并不押韵的诗句一下子变得音律和谐了。
这种认知的存在如此普遍,以至于让人怀疑:难道大家都是同一个语文老师教出来的?
然而,尽管这位老师“桃李满天下”,这篇推送不幸正是为了反驳TA而生:我们要告诉你,你读了多年的“远上寒山石径xia”其实是错误的!不管在哪本字典里,你都找不到“斜”还有一个“xia”的读音。
读到这里,一定有人会陷入迷惑:如果这个读音实际上并不存在,那么这么多年来,我到底读了个什么玩意?
答案是:你读的“xia”实际上是某个人为了实现押韵而硬造出来的语音。
别误会,这个始作俑者当然不是诗作者杜牧。在唐代,特别是在杜牧生活的晚唐,诗歌的格律规范已经臻于完善,他这样一位堂堂大诗人,绝不至于闹出因为某个字无法押韵就强行改变字音的笑话。依照杜牧写作《山行》时的语音标准来看,“斜,家,花”这几个字在当时都是可以押韵的,否则诗人也不会选择它们作为韵脚。
然而,正所谓“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随着时间的推移,语音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尽管唐代的诗集和今天的宋体字都印着同一首诗,但是现代普通话和唐代语音可是有不小的差距,以至于我们会发现,某些在诗词韵文中理应押韵的地方,用当下的语音读起来却并不押韵。
作为诗歌大国的子民,这种音律上的不和谐对我们来说,简直就像没对齐的下水道井盖一样让人抓耳挠腮!
这怎么办?如何是好?
最简便的解决方法当然很容易想到:那我在朗读的时候临时改变这个字的读音,强行把它变成押韵的不就行了嘛!
——于是,实际上并不科学、但是有利于缓解强迫症的“xia”音就应运而生了。
这种做法并不是现代人的专利。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就已经发现,在诵读《诗经》时,有些本应押韵的地方实际上无法押韵。当时的人们尚未意识到古今语音是不同的,却又无法说服自己这种不和谐就是诗歌的本来面目,于是,中国人民的漫漫“发明”读音之路,自此肇始。到了宋代,朱熹的《诗集传》使得这种发明行为得到了命名:叶音。
“叶音”是一种注音方法,也叫“叶韵”、“协句”、“协韵”、“取韵”。“叶”并不读作“叶子”的“ye”,而是读作“协同”的“xie”。叶音指的是,如果在用当时语音诵读古代韵文时出现不押韵的地方,则临时改变此处的读音,以使得音律和谐。
比如,我们试举《诗集传》里的一处为例:
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虽速我狱,室家不足!
——《召南·行露》
在宋代语音里,“角”“屋”“狱”“足”这几个字都是押韵的,唯独“家”字音律不谐。对此,朱老夫子自有解决之道,只见他大笔一挥,在“家”字边上批注道:“叶音谷。”意思就是,“家”字本来并没有“谷”的发音,但是为了押韵的需要,可以在这一句里临时改读“谷”。这样的例子,在《诗集传》中俯拾皆是,可谓是集叶音大成之作。
说了这么多理论,我们最终还是要回到实践上来。肯定有读者想知道:如果阅读诗歌时遇到“远上寒山石径斜”这样无法押韵的句子,到底该不该采用叶音,把“斜”读成“xia”呢?
答案是:最好不要。
因为归根到底,叶音法是一种不科学的注音方法。
首先,叶音法只是一种临时的注音,某一个字读音的变换只适用于特定的一处或者几处,而且变换后的读音一般无法被固定下来、进入我们的语言体系。
我们仍然以《行露》为例。上回书说到,朱熹为了押韵,强行让“家”字叶音“谷”。然而刚注完第二章,朱老夫子读着读着又猛然发现:这第三章的韵脚也不对呀!
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虽速我讼,亦不女从!
其中“墉”“讼”和“从”是押韵的,即使以现代普通话来读也能感觉得到它们的韵律性;而“牙”和“家”的音律就显得突兀。没办法,朱先生只好给它们分别注上了“叶五红反”(牙)和“叶各空反”(家)。(此处朱熹使用了另一种古代注音方法:反切。如果您想简略了解有关知识,请移步文后注1)
这样一来你会发现,短短一首诗里“家”字出现了两次,但是两次的读音完全不同。刚刚为某个字发明的语音,只要换个地方,就完全不再适用,需要重新揣摩。这就说明,叶音法的注音其实并没有一套可以依据的可靠规则,而变化不定的语音也可能会干扰原有的语音标准,导致“字无定音”,严重影响语言的使用。
其次,叶音法在大多数情况下并没有任何论据支撑,往往只是根据押韵的需要生造读音。叶音在此处的使用,只能标志这个地方应该押韵。然而我们只知道押韵,而并不知道它的具体发音是什么。因此,叶音法就绝对不可能是“对古代读音的还原”。
“远上寒山石径xia”这样的错误读音能长久流传,其原因除了我国语文教育存在一些不规范之处以外,还因为我国人民普遍存在尊崇传统文化的社会心理。然而,叶音法绝对不是应该被传承和弘扬的“传统文化”或者“古音”,而是一种语音谬误。
话又说回来,如果有人想要极力追求语音上的复原,那么只将一个字改读、而其他部分仍然使用现代普通话发音诵读显然也是不伦不类的,最好是能将所有的字都改为古音。然而实际上这样做没有必要,也没有意义。
对待语言,我们所需要的态度是“活在当下”——认真学习、规范使用我们的现代标准汉语。所以对于“石径斜”,按照普通话读音读作“xie”就好。不然的话,可能就会“错上加错”了。
注1:可能有些读者朋友对反切注音法并不了解,这里只略作简介,希望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业余时间自己查阅更多资料。“叶各空反”这句话中,“各空反”代表了一个字的读音,而“叶”表示这里的“家”字根据叶音法临时改读作这个音。而“各空反”究竟怎么读呢?其实就是“各”的声母和“空”的韵母和声调组合在一起“拼”成的新读音。而声母和韵母的具体发音,要以朱熹写作此句时的宋代语音为准。“反”字是一个标志,表示这里使用了反切法来注音。在汉语拼音没有发明的古代,反切是一种相对科学的注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