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老不看三国,少不看聊斋。但《西游记》可以说是老少咸宜,读之各有所得。少年看的是精彩纷呈的神魔故事,中年看的是世事艰辛的人情世故,老年看的是万法归宗的修身养性。
《西游记》与其说是一个关于佛家取经的艰难漫长的旅程,不如说是关于人从出生时的天真无邪,到经过世事磨砺逐渐走向成熟,最终返璞归真走向成功的生命历程。也可以说是孙悟空的一部成长史,其间不但有肉体上的折磨和考验,更有精神上的修炼与升华,最终身心合一,方成大道。这一点从第一回的标题上就可看出:灵根孕育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灵根者,仙石也;源流者,本质也。即道出悟空就是“心”是修行的本质、本书的主角,需要磨砺心性方可终成大道。各位若有兴趣,跟我慢慢读来,或许你有更多收获,意见不同也欢迎一起探讨。
话说盘古开天辟地,经三皇治世、五帝定伦,世界分为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南儋部州、北俱芦洲四大部洲。在东胜神洲有一个傲来国,这个国靠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名山叫花果山。这座山丹崖怪石、削壁奇峰、彩凤双鸣、麒麟独卧、仙桃结果、修竹留云,风景秀丽、十分好看。可以说是一个风水宝地。
在这个山的顶上有一块大石,高三丈六尺五寸,周长有两丈四尺。由于四面没有树木遮挡,常年受天地日月精华滋润,一天忽然裂开,从里面滚出一个圆球一样的石卵,石卵见风变成一个的猴子。这个猴子五官齐备、四肢皆全、眼中放出两道金光,直冲上天惊动了玉皇大帝。玉帝差遣千里眼顺风耳前去查看后说:“下方之物,乃天地精华所生,不足为异”——没什么好奇怪的。“服饵水食,金光将潜息矣!”——就是说别看他现在目射两道金光,都冲到天上来了。等他吃了人间的食物、喝了下界的水,金光就消失了。
这个猴子出生后,就学爬叉、学走路,之后行走跳跃。它每天“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很好交朋友。
有一天,它跟一群小猴子在小溪里洗澡,大家都好奇这个水从哪里来的,于是就一窝蜂地去寻找水的源头。到了山上一看,原来是一股瀑布,依然没有看到源头。有一个猴子就提议说:“谁胆子大,敢钻进瀑布里面找到源头,又不伤身体,我们就拜他为王。”连呼三声,忽然猴群中跳出一个石猴,高声说:“我进去,我进去。”
石猴就“瞑目蹲身,将身一纵”跳了进去。到里面一看,是一座铁板桥,再往里是一个山洞,好像有人住过一样,还有石床、石凳、石盆、石碗一应俱全,就是一个天然的家。洞旁边还有一个石碑上写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石猴一看十分高兴,就赶紧出去把其他猴子们叫了进来,从此猴子们有了自己的家。猴子们也遵守承诺,拜了石猴当了他们的大王,叫做美猴王。之后,猴王就带领着大家“朝游花果山,夜宿水帘洞”,过着“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
从猴王出世到称王的历程,可以看出:每个生命虽诞生于黑暗,却都自带光芒。每个生命里都有一颗成长的种子,都有自己的天赋与使命,也都与众不同,有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旅程。每个生命的旅途中,不可避免的有各种各样不同遭遇,或勇敢面对,或仓皇逃离。只要活在尘世中,谁也无法逃离爱恨情仇的纠结,免不了让纯粹的生命沾染上太多的粉尘。最后,不得不随波逐流,失去自己的光芒。所以,当玉帝得知石猴生来目运金光,射冲斗府时说:”服饵水食,金光将潜息矣!”,就是等他受到凡间的熏陶,自然就归于平凡了。
人生也是如此,一个孩子生下来,也都自带光芒,有自己的天赋与禀性。就如一颗种子,只要有合适的温度与土壤,就可以茁壮成长,成为自己的模样。如果父母、家庭对孩子过度的控制与影响,这股原生的力量就会慢慢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父母的期望、家庭的责任、社会的要求。就像种在花盆里的松柏,它长成的将不再是自己的样子,顶多是别人希望的盆景。
那是不是说,一个孩子生下来后,就可以不管不顾,让他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才可以成才呢?这就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这一点从悟空身上也略见踪迹,无拘无束的日子,虽然让它可以按自己的规律和想法恣意生长,活出自己的特点,活出自己的人生。但也为之后它的无法无天、大闹天宫埋下了伏笔。
当然,世事都是一分为二的,没有孙悟空的蹲身一跳,就不会有后来的美猴王。没有大闹天宫,也就不会有之后的斗战胜佛。况且,毕竟悟空是小说虚拟之人物,有主角光环的加持。虽没有他人的约束,其自律性也异于常人,这一点从下一篇“悟空求学”也可以稍见端倪。
所以,养育孩子要学简·尼尔森,既不能什么事情都控制,也不能放任不管让其为所欲为。要“温柔而坚定”,就是既要给孩子自由发挥、自由探索的空间,又要有坚定的边界。告诉他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房间以内是孩子的世界,客厅里是家庭的规则,出了门又有社会的秩序。在界内可以自由发挥,在界外就要遵守规则。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独立自主、负责任、有担当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