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幼时看《西游记》,最喜欢那个上天下地、无所不能的孙悟空;总觉得八戒太懒散,又胆小,还总嚷嚷着分行李;唐僧除了念紧箍咒就是被妖怪抓走;沙僧只是默默地跟在后面挑行李,台词翻来覆去就是那两句“大师兄,师傅被妖怪抓走了! ” “大师兄,二师兄和师父被妖怪抓走了!”虚弱地没有什么存在感。
2.
初中时再看,觉得孙悟空很憋屈,即使有那么大的本事,也还是逃不出如来的手掌,最终要被压在五指山下五百年。那时少年心性,总想着冲破桎梏,可是无论怎么努力,总有规则束缚着自己,再看孙悟空就觉得很难过,为他,也为自己。
那个时候,终于注意到了沙僧,好好的卷帘大将,只是因为打碎了一个琉璃盏,就被贬下天庭,沦落为流沙河中的妖怪,最终跟着唐僧踏上西游之路,历经艰辛,只是因为一个莫名的过错。他不像孙悟空,懂得反抗;不像八戒,知道独善其身;他只是默默地跟在后面,挑着行李,垂下眼帘,承受着本不该的一切,既让人哀其不幸,也令人怒其不争。
3.
高中时又看,唐僧一行人历经艰险取到了经文,但却是一沓白纸,又不得不返回去贿赂了拿经文的僧人,才得到了有字的经书。当时如来问观音,唐僧他们经历了多少难,观音掐指一算,只有八十难,于是又禀明佛祖,在唐僧一行人运送佛经回程的路上,加了一难,让他们遇到了大风浪,经书都掉进了海里,最后还是得老龟相助,才顺利渡劫。这就像通关一样,关卡都给你设好了,你只能按照既定的路线一步一步地走。
当时心里很不是滋味,不知怎的一个欢快打妖怪的故事渐渐变了味道。如来成了主宰,是西游一行人命运的操盘手,五指山压了无法无天的孙悟空,命唐僧一步一步走来西天取经,派观音暗中诱导,带上猪八戒,拐了沙和尚,降了白龙马,一行人按照早就划好的路线踏上既定的旅程。
不许走偏,不许停下,乖乖地按照佛祖的指示,一步一步地向前走,抛弃以前的自己,成为佛祖设定的角色,只有这样才能得道,才能功德圆满,才能成佛。
记得那时看了一篇关于真假孙悟空的文,文中例举了好几处细节,证明其实在佛祖殿前真正被打死的是孙悟空,活下来继续取经最终成为斗战胜佛的是六耳猕猴。因为孙悟空太不羁了,一心想摆脱紧箍咒的束缚,根本不相信所谓的成佛,佛祖自然不能容他,而后来的孙悟空虽然一样肆意恣睢,但却真正按照佛祖的道路一路走了下去,最终封得斗战胜佛。
暂且不论故事的真假,只是其中的意味就让人难过,佛祖就是规则,就是命定,一旦有人打破规则,忤逆于他,必然不容于世。以至于好长一段时间自己都纠结于这个故事,既希望当时被打死的不是真的孙悟空,又觉得若是最后成佛的是真的孙悟空,不免有点悲凉。那个不羁的,有血有肉的,心性自由的齐天大圣终于湮灭在大闹天宫的记忆里,最终留下的只有没有感情,没有欲望,放弃自由,屈服于规则之下的佛祖殿上的斗战胜佛。
4.
大学时重读,只不过翻开了的是《悟空传》,那个晚上趴在床上,开着台灯,一行行地看过去,只觉得自己长久以来的感觉、困惑、难过都找到了地方安置,那是一个更直白,更鲜活的西游,唐僧不再是只会念紧箍咒的师父,而是执着于真理和如来辩论的金蝉子;孙悟空一样是放纵不羁,有血有肉,会大闹天宫,也会迷茫屈服;八戒不再是醉酒调戏嫦娥的登徒子,而是痴心守候只为阿月的天蓬;沙僧依旧跟在队伍不显眼的地方,可是心里却装着五百年只求一个结果的执着。
从小就偏爱孙悟空,但长大后逐渐发现这种偏爱是因为孙悟空就是每个少年心底里一直渴望成为的样子,放纵不羁,爱好自由,潇洒恣意,不受束缚,又得一身本领,天下任我逍遥。孙悟空的成佛之路也更像是一个人从少年到成年蜕变的影像,从开始的受不得束缚,认为自己是天地的中心到明白自身的局限性,开始遵守世俗的规则,磨平棱角,掩起锋芒。
没有人能打败孙悟空。能打败他的只有自己。所以要战胜孙悟空,唯一的办法就是让他怀疑自己,否认自己,把过去的一切当成罪孽,把当年的自己看成敌人,一心只要解脱,一心只要正果。
没有人能打败孙悟空,除了他自己。每个人在从少年到成年的蜕变过程中,周围都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声音,告诉你该怎么做,该走什么样的路,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向着他们所说的样子改变着,渐渐丢失了自己。可是依旧会有一群人欲言又止,认为现在的你不该是这样的你。但是只有你清醒地知道,你是怎样一步步变成了现在的自己,只有你知道在心底的某个角落还在坚守着最初的自己。
八戒因为爱即使投胎也不愿忘记阿月,沙僧被悟空大闹天空时打碎的琉璃盏无辜波及,金蝉子重堕世间,要悟出自己的道,一切的源头是阴谋也好,是宿命也罢,他们终究无力改变,最终只能无奈地踏上这条西游之路。
我不知道该如何来定义这场西游,只觉得西游的路就像是每个人的成长之路,从开始的无所畏惧,心比天高,到途中历经磨难,磨平棱角,到最后心中淡然、无悲无喜,这是一场既定的旅途,却也是不得不踏上的旅途,不能回头也不能重来,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走的欢快一点,再欢快一点,看的风景多一点,再多一点。
最后,也只能说一句:
“走吧。”
“好,走。”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