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着那明亮的地方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上午第一节,例行的教研课。坐在教室里面,多媒体上放着舒缓的国学音乐,学生们吟诵着《声律启蒙》,讲课老师拿起一本《窗边的小豆豆》开始今天的阅读课。我的思绪飘到了很久很久以前。

那时刚上班,懵懵懂懂地觉得学生该读一点课外书。读什么呢?那时也没有人研究课外阅读,街上也没有卖书的地方,自己手里也没有适合孩子们读的书。有一回去洛阳参加自学考试,看到旧书摊上有卖《读者》,不记得多少钱一本,只记得买了一大摞。搬了回来,发给学生,鼓励孩子们试着来读。不知道那一届的六年级学生还记不记得,他们曾经读过的破破烂烂的《读者》。

再后来,街上有了书店,有了一些孩子们可以看的书,有《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上下五千年》、《同步作文》。书的类型虽然少的可怜,好在聊胜于无。号召学生卖废纸攒钱,省下自己的零花钱来买书,组建班级图书角。在班级图书角躺着的也没几本书。不知道那一届四年级的学生还记不记得,他们曾经在教室的后面读过一本童话书。

再后来,生了大女儿,给大女儿买了一些绘本。恰逢教一年级的小朋友,把女儿的几十本绘本带到教室,让孩子们读。还记得给他们读《臭臭的比尔》时,他们笑得前俯后仰的样子。不知道那届一年级的孩子,还记不记得他们读过的《我妈妈》、《猜猜我有多爱你》、《母鸡萝丝去散步》。

再再后来,我教到了现在的学生。得益于家长的思想意识上来了,得益于现在电商的发达。想买什么书已不再是难事。孩子们从二年级开始,每月读一本书,已经坚持一年。这一届学生我知道,他们一定记得《小猪吸哩呼噜》、《没头脑和不高兴》、还有他们最爱的《米小圈》。


今天,我坐在教室里,听着原来想都没有想过的课外阅读课,想着这些孩子们何其幸运。不仅有书读,课外书还真真正正走进了课堂。

如果城乡的学校有差异,差异在于硬件,在于师资,在于政策的倾斜。作为乡村小学的老师,这些我们无法改变。我们能做的就是在一所乡村小学里,每天学校里书声琅琅,让学生读着和城市孩子一样的《草房子》,一样的《夏洛的网》,一样的《窗边的小豆豆》。

回到今天的阅读课,讲课老师引用巴丹在《阅读改变人生》中的话来激励学生: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却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却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何尝不是这样呢?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