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很多篇文章中写到过母亲,写母亲做的菜,写母亲的小菜园,写母亲的温情,写母亲对我们的谆谆教诲,写母亲的陪伴,写任何关于的母亲的事。
有时候是无意识的,母亲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这种影响渗透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母亲的一生更像一部奋斗的史书,至今还在谱写篇章,而母亲的爱像清澈的细水,永不停息的流淌在我的生命里。
这些表述,这些形容母亲的词汇,我可以顺手捏来,毫不费力的表达出来,而我却鲜少提及父亲。
父亲是沉默寡言的,“父爱”这个词太过沉重,不,是沉甸甸的,沉到我不知道怎么表达,不知道怎么来形容这份爱,它是幼时的高大,年少时的隐忍,现在的不能诉说。
在我幼年的记忆里,父亲很高,需要仰视,我更愿意躲在父亲的影子里,跟着父亲,看他有用不完的力气,对任何事情都轻而易举。
父亲是卖力的,卖力让我们过上好一点的日子,我曾经这样形容过父亲和母亲在家庭中的位置,如果说母亲是家里的主心骨,那么父亲就是家里的主力军。
可是这个主力军,随着我们兄妹几个的长大,产生的力已不足于维持家里的开支,父亲不得不离家,离家外出务工,这一走就是十几年,十几年来只在农忙时节和春节时在家。
父亲成了远山,只可在心里遥想,而不见其踪。
十几年后当他归家不再远行,我开始一点点的发现。
他没有那么高大了,快一米八的个子,愣是成了一米七,我甚至在心里怀疑,当年的父亲是不是那么高大,为何如今的他,我离的那么近,近的可以与他平视。
父亲一生都不曾胖过,精瘦精瘦的,现在的他又瘦又小,比我幼年的印象里要小一版。
他依旧没有太多话语,吃饭时沉默,我与母亲谈天聊地时沉默,却会默默的坐在我们身边,喜欢听我讲我在外面的各种故事,在我每次回家时,积极主动、自告奋勇的去接我。
会在我每次打电话时,问我什么时候回来,他开始需要人陪伴,会在我们几个说要回家时,买好东西等待。
我回家的意义就只是想满足他仅有的想念,他的大半生都在外面奔波,现如今回了家,却是落得孤家寡人一个,我内心满是不忍与愧疚,却毫无办法。
前两天听王鹏老师的课,王鹏老师说,让写一篇难忘的雨夜,我的脑海中猛然间涌现出的是:秋日的雨夜,没有电闪雷鸣,大雨突然而至,父亲只穿了短裤,光着上身,冲进雨里,拿着油布就向外走,我捞了件衣服搭在身上,跑到西墙外,与父亲一块,用油布把因连日里下雨,快要坍塌的墙角搭好。
那天的天黑透了,母亲回来说了父亲一句,“你不要命了!”
推荐阅读:爱可以是妈妈的小菜园
了,母亲回来说了父亲一句,“你不要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