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本体在回归的重复中建构

    何为生命?在知乎上看到一个得体的回答:“生命是支持我体验、观察这个世界的媒介,通过外界发生的人、事,向内逐步自洽和接纳,越来越爱自己的过程。”

    大概在我7岁时,村里发生过一件让我内心震颤的事。一位20出头的小伙子,炎夏酷暑时,和朋友去水库玩水,不幸溺水身亡。事情发生后消息不胫而走,人们在街头巷尾谈论着这事,如同大多新鲜事一样的闲聊:“家里正准备给娶媳妇儿呢,怎么会发生这种事?”“正是刚到活人的时候,这让大人怎么活?”……约莫一周后,家里已经给男孩儿处理了后事儿。我在路上看到了那位母亲:整个人瘦了一大圈,几乎没有了魂魄。我顿时心中一颤。妈妈叹然说:“没了孩儿,摘了心。”那位妈妈的一幕,让那时的我懂得了什么叫意志力。面对生活的磨难,还有什么比失去孩子更痛心?更何况养育了这么大的孩子。但哀伤过后依旧得安然地,顽强地生活着,去完成自己的其他使命。

    哦,意志力,顽强的意志力,成了自己的一个法宝。每每需在内心翻山越岭时,这种力量便沛然莫之能御。对于我,大抵从出生落地起对物质名利就未有过执着心。但好像一次次的思想斗争和革命,一次次的抽丝剥茧,一次次的让生命从“被构建”到“重新构建”,却是需意志力的全程在场。直至让生命的本真依次显现。

    第一次让我意识到思想动荡的就是在大三时,在之前文章中我也曾提到过,周围是一个极其高压的环境,要么选择考研,继续深造,将来谋得一份更体面的工作,要么考公,求一份稳定,而身为家中老大的我,担的那份责任会更厚重些。可也在这个阶段,为己之学和为他之学的思想博弈,几乎每日在头脑中进行着,是继续顺着潮流,顺着大多数的脚步走,还是遵从内心,沿着内心逐渐明亮的方向走?如果真选择后者,那是大环境不允许的,甚至亲友,父母都会惊诧、不可思议。但若选择前者,那会是和自己的内心背道而驰,意味着未来将去迎合、去评职称、去陷入无尽的形式主义的循环。在经历了漫长的、艰难的,几乎整整一年的煎熬和坚守后,我依存了内心的步履。而这是以抵制他人的诽议、周围的压势甚至时代的潮流为代价的。

    而也在这一次,让我深刻意识到,我只是我,不是师长眼中期待赞誉的模样,也不是遭他人谬误的模样,无论怎样,他人只看得到自己的偏见,而这种偏见往往带着狭隘,偏执,气量小,与真实的自己全然不同。就这样,在废墟中,在黑暗中,我完成了生命的第一次重建,如同一棵树,有了扎实的根基。

    第二次思想动荡是对善的认识。同样是在事中领悟、逆转。在过去的九年光阴,我曾一心一意的推广阅读,每日每日的线上推进,周末有课设线下课程,每读完一本书后,还有自己研发的与这本书相匹配的研学实践活动,每次做的那么认真,单纯的认为书的滋养会熏陶出儒雅、有底蕴的孩子们。九年期间,我欣喜的看到喜欢读书的孩子们多起来,甚至有一部分家长也跟着读起来。但相当一部分家长仍在忧虑“老师,孩子的阅读分总不高。”“老师,不如多让孩儿做几份阅读题吧。”这些家长的诉求我也能理解,在课程中极力将读书与考试阅读能力相结合。毕竟,考学是每个孩子的必经之路。但是做着做着,我发觉哪怕所收学费在当地已经压得很低很低,人们对推广阅读这件事的发心仍在怀疑。会让我拼尽全力做的这件事大打折扣。于是在九年头上,我果断的停止了阅读办学。并深度思考,究竟怎样做,才会让内心的发心不打折?可以敞亮、无阻的走下去。一定不是一味的为他人好。形形色色的人们,经历不同、思维方式不同,不会对等的接收到那份力量,你的那份善在对方来说,甚至会被认为不怀好意。那如果这行不通,如何做才能做到坦荡的善言善行?在无数次的碰撞、伤痛、内省后,我顿悟到了那六个字“立德,立言,立功”。

    这一次,我明白了:把心收回来,一刀一斧的来雕琢自己,经由每天和身边人的生活,反观、内省、学习、努力做到不贰过,努力让内心敞亮,让周遭形成良性运转状态。在一日日地履践完善自己——宽容、仁爱、友善,完成生命的再一次构建。这才会是真正的行善光明之路——向内走,寻找生命的泉眼,寻找生命的宇宙。

    是的,一直一直这样走下去,在生活中,在日常中修行。让生命的本真——贞洁的、原始的,伟大的原样呈现。

  这样看来,生命到好像是“从被构建”到“构建”的回归。而起初的被构建,可能包含很多看似正常合理的伦理、风俗、法律等的枷锁,挣扎不易,脱壳而出不易。有的人一辈子找寻不到,有的人“背信弃义”的找寻,哪怕寻得一角,也乐此不疲,向着主体的回归,向着生命的光亮,走啊走…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