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村子里都流行自己去烙饼,我们叫烙馍。开始前先拿水揉一平碗的面,这面呢也有讲究,不能太软,不然这馍不筋道,太硬的话,这饼擀的不好看,而且吃起来也没有那种弹性。和面也是技巧活,像我妈妈那样的老手,和完面,手上没一点沾的余面,就连和面的陶瓷面缸也因为高超的揉面方式而闪闪发光,没有因为一些干结的面块影响形象。像我这样的生手,和完面往往都要洗好久的手,因为手上干结的面块紧紧依附在皮肤上,搓都搓不掉。
擀的时候更需技艺。从大大的面团上揪下一小团,揉成圆圆的小球,再拍扁,接着再用擀面杖擀成薄薄的一张圆。这时候另一个人早已搭好炉灶,鏊子早已被火熏热,将饼快速搭在擀面杖上,再迅速的挪到鏊子上,轻轻的把薄薄的饼搭到鏊子上,这个过程只需两三秒。时间太长的话,擀的将近透明的圆饼会受到大地的吸引而慢慢下垂,变成椭圆,到火上的时候,就会因为厚薄不再均匀而影响生熟。一张饼烙熟的话,大概只需一分钟,正反两面都要接触一下熏得火热的鏊子。记忆中接触鏊子的第一面,花纹是正中央的一小片焦黄,等到第二面了花纹就均匀的分布到每一部分,炉子周围火热的空气也进入了馍里,引起了一个又一个的小泡,鼓出了可爱的弧度。
等到面都变成了一张张带着火热气息的烙馍时,大人就会洗几个茄子,切成半指厚的圆片,贴在依旧冒着热气的鏊子上,茄子里的汁水与鏊子的火热碰撞,发出滋滋的响声。这时尚还年幼的我们就会被大人派去剥蒜,加上盐放在容器里捣成泥,加点清水加点醋拌匀,最后再滴上几滴香油,这样蒜汁就算做成了。更讲究一点的话,会在里面加上自家种的十香菜,做出来的蒜汁带着碎碎的翠绿还有独特的清香,更引起我们这些好吃鬼的馋虫。等到手劲小的我们捣出合格的蒜泥时,这茄子也都大致焙好了,趁热切成条状放入一个盆里再加上刚做好的蒜汁,拌匀。
这时拿一个尚存余温的烙馍再卷上这还热乎的拌茄子,咬上一口,茄子的汁伴着蒜汁的味道迸溅在嘴里,再加上还带着劲道的一口馍,虽然烫得人倒吸凉气,也停不下那贪吃的嘴。如果这时再有一个刚从井里捞出的西瓜,就真的赛神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