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黄帝内经》
喜怒忧思悲恐惊,中医谓之七情。情绪的适当表达和疏泄,乃人之常情,但如果长时间或高强度地占据着我们的身心,则谓之 “情绪垃圾”,诸如恼怒,愤懑,忧虑,悲伤、怨恨、纠结、羞愧、嫉妒等负面情绪,当其超出人的承受能力,便会导致我们身体气机紊乱,阴阳失调,导致疾病。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旺盛,气血充盈流畅,卫外固密,外邪难以入侵,内邪难于产生,如果情绪垃圾占了内存,我们的正气何处安放呢?
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不良的情绪不仅会带来强烈的生理和器质性变化,90%的疾病和情绪有关。
我们每个人也许或多或少地都经历过情绪垃圾的困扰。回想一下,当时的身心感受是什么样呢?轻则心神不宁,焦虑不安,失眠多梦,注意力不集中,重则造成脘腹胀满、胸闷胸痛,心悸汗出等病症。
“余知百病皆生于气,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素问.举痛论》
不良的情绪让人心神不安,以致气机运行紊乱,给邪气入里创造了条件。现代医学讲,情绪不良可造成心脏血流增加,肺泡扩张、肝脏增大、胃肠功能紊乱,免疫系统失调、女性乳房出现肿块、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皮肤色斑……情绪垃圾导致的身体健康问题涉及了身体的各个脏器。
“气之为用,无所不至,一有不调,则无所不病。故其在外,则有六气之侵;在内,则有九气之乱。”——《景岳全书.诸气》
疾病的产生无外乎三方面因素:七情内伤所致的内因致病;感受外邪的外因致病;由于饮食、起居等原因导致的不内外因致病。这其中,内因致病最为重要,它不但可以让五脏六腑直接致病,还可以因气机失调,诱发外邪侵入。病机上,气机失调导致痰饮、水湿、瘀血等病理产物在体内淤积,导致疾病发生和复杂多变的病理变化。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外因致病及饮食起居失调等因素我们可以做到未病先防。而七情内伤,预防全靠个人修为和心理认知,很难做到防患于未然,所以从古至今,谈到健康养生,都将心里健康放在首位。古人提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今人提倡“心理平衡、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的健康四大基石。都是健康养生的至理箴言。
其实,我们大多数人都懂得“养生重在养心”的道理。也切身感受到了“心定则气和,气和则血顺,血顺则精足而神旺”的元气满满的精神状态是多么美好。只是,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在复杂的现实社会中生存,就要面临诸多的烦扰心神的大事小情,尤其在当代,面对工作、事业、家庭的巨大压力,我们很难做到像古代圣贤一般淡泊超脱,有时还要不得不面对不良情绪的光临。
我们该怎么做呢?为了我们的身心健康,为了成就更美好的自己,我们要对这样的情绪有意识地觉察和识别,这一点很重要。发现自己有不良情绪的苗头,要学会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消化移除,恢复平静。
古人讲:“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节便是恰到好处,没有太过也没有不及,让情绪恰到好处的表达出来,不偏执,不激化。就像身体产生的废物一样,及时丢掉就好。平时的工作生活中,努力修炼自己遇事对人的宽宏大度,让豁达、从容、阳光、坚强这些美好情怀充盈身心,不给情绪垃圾预留空间,不被情绪所左右。
当然,如果遇到特殊事件,自身的情绪垃圾产生的过多过强,我们也要借助一些方法来消除,如对亲友倾诉、运动健身、做自己平时喜欢做的事情以消解和回避烦恼。
情绪垃圾是很可恶的东西,需要我们的警觉和防控。
当有情绪飞进我们的身心,让它似清风一般飘过,做个过客,不要让它长期占据我们的身心,任其膨胀发酵,也好给我们的“正气”腾个地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