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无意中看到一幅对联,上联:若不撇开终是苦;下联:各自捺住即成名;横批:撇捺人生。细细品鉴,但觉构思精巧,论述绝妙,既得事理,又见深度,让人爱不释手、回味无穷。
从字面上看,“若”字这一撇如果不撇出去就成了“苦”字,“各”字那一捺只有收得住才是“名”字,而一撇一捺即成“人”字。对联巧借汉字独特的构字法,发抒自己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感悟,做到形义完美结合,短短20字,其教化功效有如醍醐灌顶,给我们以当头棒喝。如联所言,许多时候,你只要撇开一些名利纠结就不苦了,而方寸之间,谁要能按捺住负面情绪便可臻大智之境。人生说到底不就是如何把握和书写这一撇一捺的过程吗?
生而为人,难免会遇到诱惑。特别是生活日新月异,价值取向渐趋多元,职位、荣誉、美食、古玩、靓车、豪宅、金钱、情色,凡此种种,对人们感官知觉的刺激与冲击都是空前的,对精神领域的渗透也是全方位的。诱惑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尤以虚名和钱财为最。我们周边充斥着沽名钓誉之辈,随处可见急功近利之徒,有时连我们自己都不自觉地被卷进此等行列。几句谄媚之言,可以让人心花怒放,无比受用;一点好处甜头,足以令人脑子发热,不计原则。名利就像一双无形的手不停招摇,你稍不留神,就会着了它的道。想想人生要撇开与捺住的事情何其多也,真正能撇开与捺住的又有几个?
追名逐利本是多数人的天性,名利这东西俗亦俗矣,却也魅力无穷。人都是有欲望的,只要你吃五谷杂粮,就无法对这俗物免疫,做到不为所动,超然物外。有欲望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放任欲望丢失希望,使精神为物质所绑架,活得只剩下物质而没有精神。很多时候,我们出问题的根源就在于欲望无穷又不懂把控节制,以至于甘愿沦为物质的奴仆,人的动物性战胜了社会性。巨贪和绅,富可敌国,以其日常花销,根本用不着那么多财富,可他却非要拼命敛财,这只能说是欲望永无止境的缘故而与生活需要本身无关了。
人之所以有那么强烈的名利欲望,我认为原因有三,一者贪图享受,二者爱慕虚荣,三者喜欢攀比。名利所带来的一时方便和那种瞬间光环、心理满足,会让人目眩神迷,丧失理性,变得狂妄而无知。满脑子名利,如气球不断膨胀,利欲熏心之下,难免会做出许多无知的事情。其无知在于不知道因果,也不相信因果。而人一旦被欲望遮住了眼睛,目光必然短浅,浅陋的眼光养就了浅陋的内心,蹈浅而行,是以无法纵观历史,最后往往揣着明白往糊涂的绝路上走,不得善终。多少贪官墨吏, 概莫如此。他们为名利所累,机关算尽,活着的时候既为难别人也苦了自己,临死了才明白所谓的名利不过是虚梦一场。可怜的是有些人到死了也没明白过来。柳宗元《哀溺》一文中那个最善游泳的永州人即如此。他为逃生和同伴乘小船横渡湘江,中途船破,众人奋力游向对岸,唯独他不舍腰缠之千文钱最终不堪重负溺亡。由此可见,对名利过度狂热,最终只会叫人欲罢不能、负重前行。纵观当今社会,重名好利者不可胜数,真要个个都因此溺亡,那人口是会大幅削减的。
名利之害有至于斯,所以,我们对名利要保持一颗平常心,让一颗心平静下来。迷迷糊糊、无欲无求固然非我所倡;眼红心热、拼死争夺亦我所恶也。最好是有所追求却不得寸进尺,知道前进又懂得休息。我们要有撇得开、放得下、捺得住的勇气,要学会平静地接受,学会对自己说声顺其自然,学会让自己的生活变得简单起来。知道生命中总有一些令人唏嘘的空白,有些东西让你羡慕却不能拥有,有些错过让你留恋却绝不遗憾。只有这样,我们才不至于在名利世界里迷失自我,活得没有气象只有气人,才能来自凡俗而不庸俗。
有个成语叫收放自如,说的是什么都能拿捏准,把握得恰到好处。我认为它和对联中的这一撇一捺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体现的都是一种智慧。撇开,就是要学会放;捺住,就是要懂得收。把握好一撇一捺,人生也就进入收放自如之境了。一个人活到最后,要活得神清气爽,要活得清风朗月,非有大智慧是不能抵达的。而这种智慧,不就是撇捺人生的智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