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叶
踏青时节,阳光明媚。
——背景
今天我们来谈谈交往,人际交往。
一 结交方式
我也不清楚为何在忙碌洗衣服,洗床单的状态下会如此不可思议、心血来潮的想谈“交往”。另外,我想我也需要一个“谢耳朵”的洗衣房,可能我应该做这样一个洗衣房。
曾经我在之前的故事中有提过南北的交往起始心态。这不是我杜撰的,是一位东北人和我们谈天时说的,我想想他的说法倒是有趣,也似乎合乎现状。当然现在不是谈什么地域歧视和攻击,在这申明。
他当时的描述大概是这样:北方人的交往都是先付出“百分百,真心诚意”的结交新朋友,然后通过交往,再慢慢“扣分”,当然扣分项目自然是因为对方不靠谱,做了不得当之事,也就符合“日久见人心”的味道了。那他说南方人的结交方式是先防着,慢慢接触,慢慢打开心扉,慢慢才熟络起来。之所以是分“北方人与南方人”这是性情上,在中国惯性思维里的分类,其实可以这么说:一种人和另一种人。但往往人们不大喜欢这种宽泛的表述,因为简直像废话,如果是适用到某种群体,那就有点研究调查的意思,以此来彰显价值,这个价值最基础的便是人工投入,再者才是发现与总结。你看,以上总结的论点是结交方式一,先接受后疏远,结交方式二,先防备后接纳。在同样分析的结论下适用到一种人与另一种人,和具体南方人,北方人,它是不断升级过程。升级它本身价值的过程,当然它们其实属于附加值而非结论本身价值,只是放在不同载体上彰显的价值可能是多与少的差别。
那么,这里要讨论的不是谁对谁错,谁好谁坏,请记住,在我的文字了,不会如此极端性的和传统思维性的做个比较,大多数主观臆断的无可比性,客观的如事物的高矮胖瘦可能需要比较才有一个概念和单位,方便生活用途。
这里我们讨论两种不同结交方式可能的背后的心理原因,或者还不应该归为心理层次,而只能说“心里想法”。
两种方式的最终目的都是想要结交“知己至交”,一生有伴,不再孤独。人是注定孤独的,有人说,因为一个人生,一个人死。钻牛角尖的会举例说“多胞胎”生,殉情的死这二者不在“范围内”,所以不认同。
除了这个,其实最主要的还是这句话本身的“夸大”,它夸大的点在于用两个常理而掩盖一切其他。一个人生,一个人死,就是孤独吗?显然不应该这么悲观,至少生死之间才是生命历程,这个历程才是生命的“灵魂至高点”,这个生死之间的岁月才是生活过程,充满喜怒哀乐,离合悲欢。而这些过程都是有人陪的,又何谈孤单?真正孤单的是自闭。因为现实生活里,无论如何,都会有人陪伴,一出生有父母兄弟姐妹,亲人,长大开始有同学,朋友。再怎么差劲,也不会一个都没有,就算有,他也总有一个倾述对象,一个寄托。而这个对象,寄托,便是“伴侣”,所以,正常人都不孤独。
真不好意思,又分析远了,可现实就是这样,常常需要你解说了其他,才能回到本体,更好的说明。像主谓宾定状补,上节说了,人喜欢丰富的东西。
第一种结交方式会渐渐的“冷淡”,心理承受能力差的会觉得不公平,社会对他的“惩罚”以及一系列消极情绪。很少有人“表里如一”坚持一辈子,而这个表里如一还得与你初次或刚开始的几次所见相一致,人对人的判断常常带有自己的“想象”,感情色彩的丰富,上面说了,人喜欢丰富的东西。于是有一天判断某个“朋友”不像自己所想的,所看到的那样,就会气愤,会怪罪对方“虚伪”。对方虚伪有两种情况,一是他本来确实虚伪,伪装欺骗你的眼睛和其他感官;二是他本来如此,只是你当时的意识下,把他想象成你所“需求”的,而他不断的坚持本性,你就会发现与你认识的不一样,这种情况下,是你主动“伪装”他,不能怪罪于他。第一种情况下则更多的是某种利益驱使他做出伪装。
第二种结交方式,因为长期防备,慢慢的有人坚持来走入你的内心,在坚持这个过程也帮你筛选了那些对你有“急功近利”想法的人,他们会因为尝不到甜头而离开,最后剩下的,慢慢可以走入内心,无论成为友人,恋人,都会相当温暖,你也会倾其一切的投入交往。
那么总结一下,第一种情况下,要嘛一直温暖,阳光明媚,要嘛渐渐冰凉。第二情况下,慢慢升温,慢慢温暖。第二种交往方式其实就是生活中常说的“慢热”。
二 交往过程
交往过程,对我来说,其实只有一句话,或者说一个字:真。保持纯真,表里如一,坚持自我。
2017.4.3 打篮球去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