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月,我毕业三个月了。
国庆时候,学校还在上课,已经放假的我,重新回到母校,找到读研的老同学,和他一起听了几节研究生的课程。
想知道研究生的课程到底怎么上的,老师怎么样,课程内容和难度怎么样。我便去听了上午一节,下午两节课程。
说实话,并没有给我很多不一样的体验。
不知是老师上课风格如此还是本就不具有吸引力,我观察到老师上课时候很少看下面的学生有没有在听,没有交流互动的过程,只是低着头看着电脑上的课件,身体斜倚靠在讲桌上,对课件的英文内容进行翻译讲解说明,不停的翻页讲解再翻页。
台下的学生,有的在听,有的在做着自己的事情,有的依然在玩手机。我朋友,室友都是名校毕业的,我很惊讶于他们来到我的母校读研究生,母校原本是211大学,现在也成为双一流大学之一。
朋友说,现在老师课上讲的内容,室友本科期间就已经学过,况且他们是考研进来的,所以基础很扎实。原本他们是要考其他学校的时候,最后没有考上,调剂到我们学校的。
很多进入大学的,总会有调剂进来的,并且进入到调剂的学校之后,会对外宣称自己是调剂过来的,并不想来这所学校。
但是,谁在意呢?
朋友的室友在上课的时候,都是在自己学习着其他内容,朋友是保研的,基础较于考研进来的同学要差很多,上课的时候必须听课,而他对我说的是,听不懂课堂上讲的是什么,但是还是得听,不然更不懂。
研究生时期不能和本科生相提并论,课程内容和难度也不尽相同。
我的大学室友夸专业保研,保研到金融专业,本科时候我们接触过金融的基础课程,觉得很有难度,很多金融知识都不是很懂,她选择金融专业是因为觉得好就业。但是研究生的课程,很多知识她都是没有的,所以去图书馆学习补知识。
下午听了两节课,我便离开了教室,诺大宽敞的教室,愿意坐在前排的人寥寥无几,多数都选择坐在中后面。
我观察到有的人在上课时候趴着睡觉,隐藏着玩手机的,自己学习的。学硕和专硕的人都在一个教室上课,各自做着自己的事情。
说不清楚好与不好,我看到的毕竟只是表象。
我一直觉得我是一个能够照顾好自己的人,很小的时候就住宿,独立照顾自己,可是在毕业后发现我对自己也存在着误解。
租房子找到心力交瘁,房源都被中介垄断,去看房子时候,要约着人一起去,时不时遭遇大暴雨,裤子鞋子全湿,看完之后也要寻思着要不要再去看另一处,来回奔波,将人累得够呛。
租好房子后,搬东西时候,如果没有朋友的帮忙,我不知道自己要搬多久,要怎么把东西一次全部搬完。
搬进去之后,原本打算自己做饭吃,减少外食,能节省很大一部分开支。可是当时煮饭用具都没有准备,半年的房租都是找朋友借,家里人就挤脚上去的,身上没有多少钱,实习期间的工资能满足基本的生活,多一点支出就不够用,做饭要用到的东西都得慢慢添置。
我去医院一趟,看病开药花了好几百块钱。卡里的钱不够,还向家人要了一部分,付了医药费,身上真的没有钱。家人也猜到我应该没有钱了,我爹又给我转了些钱,并在微信上说“没有钱在外面会很可怜,先收下用着,消费又高,以后有钱了就不用给你了。”
那是我第一次觉得,钱如此的重要,身体健康是多么的重要,什么叫做病不起,不敢病。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大学期间拿到的奖学金,给家里省下来一笔钱,但是现在仿佛把那笔节省下的钱又重新用回来了。
我确实很独立,但是精神上似乎并不独立,长时间以来,爸妈把我保护得太好,而我自己在大学期间过于放松和放纵。
记得之前看过一段文字,内容大概便是,由于小时候生活条件环境不好,过于压抑和克制,所以在长大以后,会有一种补偿心态,将过往缺失的部分补回来。小时候生活条件不好,吃的也不好,长大生活条件变好之后,会吃很多,最后变得肥胖,身体极不健康。
羡慕别人每年都能过生日,羡慕他们从小就很健康的饮食,羡慕他们能每年都去很多地方游玩,能出国去,羡慕那些能去国外上学的人,我羡慕着身边的很多人......
仿佛有的人就是老天爷在赏饭吃。可是羡慕并没有用,出身无法改变,家里的生活条件小时候无法改变。
但是长大后,自己的选择是可以是可以改变的。
然而我对自己也有认知,不完全,但确实是我:我过于依赖身边人,做决定时容易受到身边人的影响。自己难以做决定,同时常常别人不告诉我要做什么的时候,我自己就不知道能做什么,主动性不高。常常觉得自己的角色应该是机器人,执行任务的机器人。
但是职场上,我不能做个机器人。
初步进入职场,我需要不断地思考,反思和调整自己,让自己的能力胜任这份工作,充满着热情。
我常常感觉压力很大,这样的压力曾经让我想要逃跑,为什么选择逃跑,因为我曾经尝过逃跑的甜头。
正是这暂时的甜头,为之后的处事埋下了炸弹。
逃过一次,就有可能出现下一次,下一次的下一次......就这样在一条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我的第一次逃避,是在今年春招的时候,我和室友一起去打算去听一个宣讲会,结果到时宣讲会时间已经结束,大家都在等着面试。
面试啊,我最怕面试了!
不知道这是不是大一时候去参与学生社团面试,很多都没有通过面试,被拒绝后留下的阴影,从此只要听到面试,我就特别害怕,不敢去参与,不敢去尝试。
应该是害怕自己被拒绝,害怕自己落选,不敢承担那样的后果。
所以避免这样的结果,我便选择了逃离。
恰好室友(已经被保研)有重要的事情要去做,她打算不参与面试了,让我可以等着待会儿面试,反正我没有什么事情。但是那时候我怂了,我没有等着一起面试,我也离开了。
这是我第一次选择了逃避,逃离,离开后我会觉得这样是不是太可惜,万一我有机会进入呢,怎么都不去试一试呢?
逃离之后,少了面试的紧张感,多了几分自责。
这样的感觉,并不好。
前段时间,压力很大,整个人都是焦虑的,做事情也不顺心,同样的任务,我的完成状况却不是很理想,存在些问题,需要进行多次修改,甚至有的要用到自己不会的软件,而身边人都在忙着自己的事情时候,我只能自己边做边学,最后完成了任务,也学到了这个软件的基本操作。
每天都有很多的事情要做,每天都在紧张着,自然整个人都是紧绷着的,这样容易崩溃,所以那段时间,家人都接收着我的负能量,熬过那一段时间之后,我感觉比之前好了很多,整个人舒展了些,虽然工作还是有很多的挑战,大半夜依然会没有头绪,最后毅然决定睡醒再去做。
比起最开始的状态,这段时间已经适应了很多。
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而我也对自己从深度怀疑到建立起对自己的信心。
我很容易受到他人评价对我的影响,听到好的评价和鼓励,我就会很开心,对自己更加有信心,听到很多批评和建议,我就会觉得压力大并且焦虑。
其实我是完全将两者割裂开来了,而它们原本是一起体现出来的。我会有做得好的,进步的地方,而他人是能够看到我还存在的问题,那么给到的建议即是我调整的方向,我就将他们提到的进行调整改进,争取下次不出现这样的问题,最后我其实是在不断进步与完善。
毕业后做着每天都有挑战的工作,每天都在接触学习着新事物,会有很多的机会出现,我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的提升自己,做得更专业一些。
那么,当机会出现的时候,我能抓住它,这会是很爽的一件事情吧。
情绪不太好,或者有很多让我焦虑烦心的事情时候,我都会给家里打电话。
我几乎每天都会给家里打电话,我没有践行提倡的“报喜不报忧”,反而会将自己的烦恼与家人倾诉。因为身边的朋友,老同学他们其实并不能够完全体谅到自己,他们会对我说很多,但是真正发挥作用的,微乎其微。
最后,我选择和爸妈说,恰巧我在一本日历上看到这样一句话:
当你开始忧愁父辈们忧愁过的事时不要焦虑,坐下来,平静地和他们聊聊,当初怎么走过来的。
我将自己的烦忧和担心告诉他们,我爹会用他自己的经验给到我鼓励,跟我说他最开始做事情时候,也会像我这样,但是后面越来越熟之后,这样的问题也就不是问题了。虽然我妈有时候会被我带着变得很无奈,而我也说她不会安慰 人。
但是是他们的陪伴,帮助我熬过那段时间。
那段艰难怀疑否定自己的时间,终会挺过去的。
爸爸妈妈付出的东西,无法偿还,就用接下来的所有时间,尽快的去回报他们,带他们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去旅游去经历。
趁他们还走得动,趁他们眼睛还能看得清楚,趁他们还能与我在一起。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