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内容,然而当我们审视当下乡村建设实践,会发现一种“样板化”倾向——那些被精心打造的代表性村落,表面光鲜却缺乏持续生命力,而其他大多数普通村庄则在资源分配中逐渐边缘化。
一、建设理念存在偏差
乡村建设的首要危机,是建设理念的异化。当乡村振兴被简化为一个个“示范点”的打造,当产业兴旺与产业园区的遍地开花画上等号,乡村建设的内涵就已经有所变质。
一些地方热衷于高起点规划、大手笔建设,投入巨额资金打造少数样板村。这种政策功利主义的短视行为,导致了公共资源分配的严重失衡。少数基础好、有区位优势的村庄集聚了大部分公共资源,而缺乏优势的村庄则项目难求。
和美乡村建设的本质,是要让每个村庄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而不是用同一把尺子衡量所有乡村。要系统梳理当地自然风光、古建筑遗存、传统技艺、特色农产品等独特价值,依据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区位特点量身定制发展路径,打破因样板依赖而形成的“千村一面”格局。
同时,也要摒弃“只看亮点”的评估方式,建立一套包含宜居性、产业活力、治理效能、文化传承、生态可持续性等多个维度的量化评估体系,对乡村建设效能进行评定,形成乡村风格百花齐放的局面。
二、规划实施脱离实际
乡村建设面临的结构性矛盾,是系统规划与实际需求的脱节。一些农村规划存在严重的“空心化”问题——不仅是人口的空心化,更是规划理念与乡村实际之间的空心化。在规划实践中,常见的两种极端:一是盲目统一风格,大量村庄的民居和街道风格雷同,样式造型单一;二是忽视村庄肌理,许多地方的新房建设沿村界、道路向外扩展,占用了大量耕地资源,而其他的闲置土地却未得到复垦和建设。
科学的乡村规划,必须顺应人口变化趋势,综合考量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等要素,优化县域镇村体系布局,明确重点发展村庄,引导人口与产业向适宜区域适度集聚。同时,保障农村宅基地、公共设施、产业发展等合理用地需求,才能确保规划能落地、易实施。
三、长效机制尚未健全
和美乡村建设的持久活力,来源于健全的要素保障和治理机制。当前乡村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归根结底是机制建设的缺失。一是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仍处于粗放管理阶段,清运垃圾过多依赖于地方政府统筹安排。建立和完善“政府补助、社会支持、村民自筹”的多渠道筹资机制至关重要。二是治理机制效能不足,部分村民珍惜和爱护生活环境的意识不强,少数人治理、多数人污染现象依然存在。对破坏农村人居环境的行为缺少有效监管,村民自治效能有待提升。
部分地区可参照城市物业管理模式,由村民委员会通过“一事一议”程序,根据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按户或按人收取小额环卫保洁费,如每月2-8元/人,并在村内聘请保洁员,让村民参与进来,激发村民的主人翁意识。同时,村委将费用收取和使用情况全程公开,账单张贴在村务公开栏,保障村民知情权。地方政府还可对收费率高、环境整洁的村庄,给予一定奖励性补助,形成“收得上、补得多”的正向激励。
四、结语
乡村建设的最终目的,不是打造供人参观的样板工程,而是构建村民群众真正赖以生存的美好家园。实现从“千村一面”到“和美家园”的转变,需要一场深刻的理念革命和制度创新。这场变革的核心,是重新发现乡村的价值,重新定位乡村的功能,重新构筑乡村与城市的关系。只有这样,乡村才不再是回不去的故乡,而是可期可待的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