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办公室都是问题,走进基层全是办法。当我怀揣着理想与热情,从“校门”一脚踏入“农门”,驻村的这段时间,这片广袤而厚重的土地,给予我的成长馈赠,远比书本上的知识更加鲜活、更加深刻。在这里,我逐渐领悟到选调生的成长密码——沟通力、协调力、创新力,是基层工作最珍贵的三种能力。
一、沟通力:从“听不懂”到“聊得透”
初到口洋村时,语言障碍成了我与村民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村民们操着一口地道的方言,还有村内独特的地名,对我来说就像天书一般。记得有一次,村干部让我去通知村民开会,结果因为我没听懂村民的方言回应,闹了个大笑话。那一刻,我深刻地意识到,要想真正融入这片土地,走进村民的心里,就必须跨越这道语言障碍。
于是,我主动向村干部请教,像个牙牙学语的孩子一样,从最基础的方言词汇学起。为了更好地与村民交流,我还养成了晚饭后到村民聚集的榕树下“串门”的习惯。每到傍晚,榕树下总是热闹非凡,村民们围坐在一起,聊着家长里短、村里的琐事。
在与村民的聊天中,我逐渐明白,基层沟通绝不是简单地“讲政策”,而是要用心“听需求”。村民们关心的是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比如村里的道路什么时候能修好、农田灌溉的水能不能更充足等等。只有真正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需求,我们才能制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政策和措施,才能得到村民的支持和配合。这种语言转换的背后,其实是一场立场和思维的深刻转换,它让我从“外来者”逐渐变成了村民们的“贴心人”。
二、协调力:在“多头线”中“拧成绳”
在基层工作中,协调工作就像是一场复杂的“交响乐演奏”,需要协调好各方利益和关系,才能奏出和谐的乐章。口洋村虽然不大,但各种矛盾和问题却不少,其中村民之间的土地纠纷就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有一次,村里两户村民因为宅基地界限问题发生了激烈的争执,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矛盾一触即发。得知情况后,我和村干部们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在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后,我按照基层协调的三大原则展开工作。首先,要尊重乡土规则。在农村,很多事情都有其约定俗成的规矩和习惯,我深入了解了村里关于宅基地分配和使用的传统做法,以此作为协调的基础。其次,邀请村里德高望重的乡贤以及村干部一起参与调解,他们的话在村民中很有分量,能够起到很好的沟通和引导作用。最后,我明确利益共赢点。我向双方分析了继续争执下去的利弊,指出只有通过和平协商,合理划分界限,才能保障双方的合法权益,让大家都能够安心生活。
通过这次经历,我深刻体会到,在基层协调工作中,我们要像一位高明的“织布匠”,把各方利益和关系这“多头线”巧妙地“拧成绳”,凝聚起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
三、创新力:给“老传统”注入“新解法”
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创新是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乡村有着一套独特的治理方式和习俗,这些“老传统”在过去的岁月里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何给这些“老传统”注入“新解法”,是一直思考的问题。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了解到了“粤治美”小程序积分管理系统。他可以通过对村民的行为进行量化积分,从而激励村民积极参与乡村治理。我灵机一动,觉得这或许是一个激发乡村活力的好办法。于是,我深入调研了村民的需求和兴趣点,结合村里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套详细的积分规则。村民们通过参与环境治理、志愿服务、文明实践等活动,就可以累积相应的积分。这些积分可以在“积分超市”里兑换洗衣粉、牙膏、食用油等。一开始,有些村民觉得这是“花架子”,我耐心地向他们解释活动的意义和好处,并带头参与其中。渐渐地,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来。村里的环境变得更加整洁了,邻里之间的关系也更加和谐了。
通过这次实践,我深刻认识到,创新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是要用最小的成本激活存量资源,让传统的治理方式和习俗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过去在课堂学“社会治理”,今天在田埂间读懂“中国之治”。"乡土是最真实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在这里,我学习到了沟通力、协调力、创新力,这三种能力将成为我终身受用的"驻村宝藏"。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未来,我将继续做一名‘泥土味’的学徒,在‘百千万工程’的广东实践中书写青春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