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写了宝黛爱情的两重景象:因果层面,情感层面,这次是黛玉系列的最后一篇,写家族和社会层面。】
第三重:家族和社会层面,爱情和群体文化的矛盾
处于爱情中的两人并非生活在真空,他们时时刻刻在和周围的人发生接触和化学反应,他们的爱情能不能走向婚姻不仅是两个人的事,而是与他们相关的所有人的事。
所有和宝黛爱情婚姻相关的人物,在随着小说的层层铺叠,进行他们自我性格完成的同时,为宝黛爱情悲剧的完成,有意无意间都进行了助推。
在我们回溯这个过程之前,我想先表明自己的观点:有人说宝黛爱情的悲剧是封建文化造成的悲剧,但我却认为这是复杂人性所共同完成的悲剧。我们不能因为谁阻挠了宝黛的结合,就把谁判定为恶人,他们之中的每一个人都有着自身的优点、缺点、立场、独立的判断和权衡,作者只是公平地把这一切呈现出来。
我想,叔本华所说的“第三种悲剧”能很好地解释它:“不需要邪恶的人为非作歹,也不需要安排可怕的谬误和闻所未闻的意外事故,而只需要将普普通通的人安排在普普通通的环境下,使他们处于互相对立的地位……而在情理上却又不能完全归咎于任何一方”。
我们先来划出影响宝黛爱情和婚姻的几个重点人物,贾母、王夫人、元春,还有最重要的,宝玉和黛玉本人。
贾母并未将黛玉看作宝二奶奶的合适人选,我们先不讨论续书的后四十回,毕竟那并非曹公本人所作,仅仅从曹公的前八十回中也可以看出贾母的态度,在第五十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中, 贾母询问薛宝琴的年庚八字与家内境况,意与宝玉作配,只是因为宝琴许了人家,方才作罢,这时,明眼人已经看出贾母并未将黛玉作为宝二奶奶的指定人选;
在贾母眼中,宝二奶奶的标准应该是什么?她不仅是宝玉的情感伴侣,也是荣国府将来的“内当家”,二十年后,她就是在王夫人的位置,再过十几年,也就是贾母自己的位置,这个人选要德才兼备,贤淑贞雅,更要有魄力和远见,而贾母固然疼爱林妹妹,但老人家对林妹妹的评价还是很客观的:“林丫头那孩子倒罢了,只是心重些,所以身子就不大狠结实了。要赌灵性儿,也和宝丫头不差什么;要赌宽厚待人里头,却不济他宝姐姐有耽待、有尽让了。”
大观园里不缺精明人,黛玉的长处、短处大家都看在眼里,来看看众人对黛玉的看法:
第二十回 湘云说黛玉“刻薄,爱打趣别人”,第二十二回湘云拿说黛玉行动爱恼人,常辖制宝玉,第二十七回 写宝钗的内心活动,知道黛玉“素爱弄小性儿”,所以见宝玉单独在黛玉房里,就避而不进;至于下人们的态度,在第五回中就已点明,说宝钗一来,因为她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下无尘,所以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
众人对黛玉的看法尚且如此一致,贾母这样一个精明的大家长,岂会无所察觉,在她挑选将来的当家主母的时候,是否也必须要考虑这个人能否服众?
贾母的决定还要受到另外一个重要人物的影响,那就是元春,贾母虽然在贾府是最高权威,但在元妃面前,却是“臣子”,而元妃极其疼爱宝玉,重视宝玉将来的幸福及前程,在省亲大观园时,元妃就曾考察各位姐妹的才情品性,其结果如何?
在第二十八回中可以得到答案,这回讲元妃赐各位姐妹弟兄礼物,袭人对宝玉说:“你的同宝姑娘的一样。”宝玉听了,笑道:“这是怎么个原故?怎么林姑娘的倒不同我的一样,倒是宝姐姐的同我一样!别是传错了罢?”袭人道:“昨儿拿出来,都是一份一份的写着签子,怎么就错了!宝钗和宝玉的赐礼相同,这就是元春态度的暗示。
对宝玉婚姻大事的态度,元春必定要告诉贾母,这也成为影响贾母决定的重要因素。
再说王夫人,红楼梦通篇描述王夫人和黛玉的互动极少,我个人的看法是作者有意为之,因为两人的价值观差异很大,所以才极少交集。王夫人所赞赏的女子品性接近于宝钗、袭人一般,贞静和平,识理知礼,她知道宝玉性格愚顽跳脱,所以才希望有一个像袭人这样稳重的屋里人来规劝宝玉,同理,宝二奶奶的人选品格也应该如此,在这一点上,黛玉分明是不适合的。
书中只写王夫人赞袭人,不便写王夫人贬黛玉,却只写王夫人贬丫头晴雯,而晴雯无论是容貌,还是任性的性格,都有几分似黛玉,王夫人在驱逐晴雯之前,有这么一个细节,她问王熙凤:“上次我们跟了老太太进园逛去,有一个水蛇腰,削肩膀,眉眼又有些像你林妹妹的,在那里骂小丫头,我心里很看不上那轻狂样子,因同老太太走,不曾说得。”当她确定这个丫头就是晴雯时,后来便有了驱逐晴雯之事。
从这一段话,我们已经隐约看出王夫人对黛玉的态度,当然,晴雯被逐还有多层理由,在写晴雯的文章里我们再聊。
从元春、到贾母、到王夫人,都并没有把黛玉当做宝二奶奶的最佳人选,最大的原因在哪里?在黛玉和宝玉身上。
《道德经》有言:“将欲取之,必先予之”,贾母和王夫人出于为荣国府大家庭的利益,为她们最疼爱的宝玉考虑,要给宝玉挑选一个德才兼备的妻子,无可厚非,凭黛玉的聪明,并非不知道这一点,但是,她却并没有去满足贾母、王夫人等的心理需求,没有做到宽厚待人,随和处世,为什么?
因为,黛玉陷于情感的漩涡之中,陷于爱情所引发的种种烦恼之中无暇他顾,在黛玉的世界里,有两种情绪最为明显,一是自怜自伤,一是患得患失,黛玉最大的弱点便是常处于这种以自我为本位的思考方式之中,很难去换位体会他人的感受。否则,凭她的灵性,只要她切身体谅贾母和王夫人的正常担忧,去认真反省自己性格的弱点,也许结局会大不一样。
再看宝玉,宝玉如果有远见,有担当,如果他真的想推动贾母和王夫人,让她们成全了自己和黛玉,绝不是在贾母面前说林妹妹几句好话可以达成的,他应该深切体会贾母和王夫人的隐忧和心理需求,而努力让自己和黛玉在这方面做出相应的改善,宝玉一味地逃避读书,有他的合理性,但也有他自身作为纨绔子弟的劣根性,不明理,不修身,不齐家,成日和丫鬟们厮混,这样的宝玉如何让贾母和王夫人放心,如何让贾政改观?
就这样,宝黛在自我的任性、众人的助推之下,走向了分离,在最可能发挥他们自我能动性的时候,他们错失了机会,到悲剧酿成之后,再来怨天尤人,也是无力挽回了。
红楼梦之所以成为伟大的作品,不是因为它描写了一部伟大的、独特的爱情,而是因为其中蕴含着普世存在的种种矛盾,它有着严肃的批判精神,它也试图探索亘古以来人们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爱情和爱情关系的本质是什么?什么东西产生爱情,什么破坏爱情,什么决定爱情的勃发、变化和凋零,在爱情背后更深的人生意义是什么?
最后,让我们用黛玉这首诗来结束关于她的篇章:
《问菊》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雁归蛩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