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红楼梦》(六)

              -----从《香菱学诗》说格律诗

                            温书

              林黛玉是一位教诗高手,放到今天她的教学水平一定很高,当然,这是曹公借黛玉之口表达出来的。我们今天不讲黛玉的故事,就谈谈我是怎样理解黛玉讲的诗词的。

              黛玉讲诗能切中要害,有针对性。“黛玉道:‘不过是起承转合,中间承转是两幅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若是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这里讲清了诗歌的规则要义。

              要义一,格律诗是要讲格律的。“不过是起承转合,中间承转是两幅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讲的就是格律规则。理解为:格律诗有八句,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叫作: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也称起承转合。中间的对子要求对仗。汉字读音有四种声调,即平、上、去、入。上去入属于仄声。即语音上平仄对,还有词性,字数上的对仗。香菱的感悟: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指的是对仗要求,也就是格律的一部分。“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是认为传抄中的错误。总之,写诗要讲究一定的格律,这是形式。

              要义二,形式要服从于内容的。“不以辞害意”是说作诗要以“意”为先,文辞次之,不能因为过分强调辞采形式而损害了内容。举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崔颢的《黄鹤楼》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是诗中的颔联。按照格律诗的形式要求,应对仗。但我们发现,这两句并不对仗。但我们依然认为这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好诗,连李白去了黄鹤楼,看到崔颢的这首诗也甘拜下风,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并且模仿这首诗写了好几首,模仿最成功就是《登金陵凤凰台》,不成功的还有《鹦鹉洲》。所以香菱领悟到:“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句’。”《黄鹤楼》的颔联美就美在没有修饰,自然成趣,仿佛在讲述神话故事,意境开阔辽远。

                要义三:诗歌最重要的是“立意”。我们今天写文章又何尝不是呢?香菱最初并没领会这一高度。她喜欢陆游的“垂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这句诗只是写了自己午睡后的舒适,立意不高。所以黛玉推荐了《王摩诘全集》五律,老杜的七律,李白的七律。格律诗从唐朝开始,一点点走向完美,王维完美了五言律诗,杜甫李白完美了七言律诗,特别是杜甫把七言推向完美的境地。我们举一首杜甫的《登高》可知: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是唐代杜甫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这首诗被称为七律之冠。

            此诗语言精练,通篇对偶,一二句尚有句中对,充分显示了杜甫晚年对诗歌语言声律的把握运用已达到了精妙程度。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评:杜陵诗云:“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对偶又极精确。可以说,对仗工整,言简意丰,立意高远,又无迹可寻。

          要义四,诗歌要有意境,讲究“炼”字。“一日,只见香菱笑吟吟地送了书来,又要换杜律。”“凡红圈选的我尽读了。”......“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香菱笑道:“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再还有‘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这‘白’‘青’两个字也似无理。想来,必得这两个字才形容得尽,念在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还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余’字和‘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作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谁知我昨日晚上读了这两句,倒象是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 ”

          这里通过香菱谈自己读诗的体会说出了诗歌中的意境,读诗是一种艺术再创造,好的诗歌,象王维的《使至塞上》是五言中的精品,香菱把读后的感受,脑中产生的联想想象描述出来就是生动的画面。这种画面,景中有情 ,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就是诗的“意境”,而王维的诗就被称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杰出代表。这是体会诗中的意境美。

          文中还抓住“直”字“圆”字解读画面,写出来王摩诘炼字之高妙。两个字一下就让画面鲜活动感起来,整个画面“活”了,还有“青”“白”“余”“上”的解读,这是炼字的力量。

        以上是我对黛玉讲解的粗浅理解,希望我能给大家讲清了其中的一二,剩下的五六七八,大家以后读格律诗时每每会意吧。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