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别人交往的时候,总是看起来很笨,为了不丢脸我干脆不说话。“
“我不善于和别人说话,一说话就把热闹的气氛搞砸。“
“别人也不喜欢和我来往吧,不然他们会找我的。“
“我不敢看别人的眼睛,也尽量避免和别人接触。“
“总觉得有人在看我,这时我会停下手中的事。“
面对社交时,你是否怀有这些想法?这些想法,是否让你满怀焦虑,在社交中止步不前?
如果你一直如此而不想改变,那么你可能会一直戴着社交恐惧症的帽子,陷入深深的社交焦虑中。
打破以往的定势,有三种力量:一是有社交的高人对你进行指点;二是出现社交中的成就事件;三是遇到一本如同高人的好书,醍醐灌顶,让你恍然大悟。
前两种外力,可遇不可求。而第三种力量,却近在眼前。由英国心理学会成员,认知治疗学院创始人之一的吉莉恩·巴特勒所写的《无压力社交》,就可以让你告别社交焦虑,由社交旁观者,变成社交参与者。
《观察家报》认为,“在以认知行为疗法为基础的书籍中,本书是对读者来说最实用的一本,它非常全面“。
这本书是一本写给社交恐惧人士的自助指南,它将改变人们的信念和行为,让社交更自在。
别轻视社交焦虑!它甚至会影响“终身大事”
R:社交焦虑( Social Anxiety)是对一个人在与他人交往时产生畏惧、紧张和焦虑感这一现象的简称。
根据美国心理学会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2013),社交焦虑障碍的四个主要诊断标准为:
1、在面对陌生人或潜在的观察者时,对一种或多种社交行为,产生显著且长期持续的恐惧感,患者担心自己会做出令自己遭受嘲笑或致自己于尴尬境地的行为(或出现焦虑征兆)。
2、处在令自己恐惧的社交场合中时,几乎无法避免产生恐惧感。
3、认识到自己的恐惧感是不合理的或是过度的。
4、尽可能回避可能会导致自己恐惧的社交场合,或在这些场合中倍感煎熬。
担心自己在社交中表现不佳被嘲笑?恐惧社交?明明知道这种恐惧不合理仍无法控制?躲避社交或在其中倍感煎熬?这都是社交焦虑的症状。如果社交焦虑持续六个月以上,并且妨碍了正常的生活,那就是病理上的社交焦虑障碍。
有些人在一般的社交中并不焦虑,但是在参加当众演讲时惊出冷汗,这也算是一种社交焦虑。
社交焦虑对我们思想、行为,生理、情绪和感受,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想一想,你是否过度关注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是否习惯闪避对方视线?是否因社交面色发红出汗或者颤抖?是否感觉不自信、自卑?
社交焦虑可能会起连锁反应,一层层地影响到我们的生活或工作。比如做了主管后,却对于与上司、下属谈话心怀焦虑,那就可能会在工作岗位止步不前;比如连约会都感到焦虑,或无法向心爱的人表达心意,就有可能影响终身幸福;又比如你创业了,去参加一个名流齐聚的盛宴,却无法主动去和他人聊天,那你可能就会错失不少商机……
实用的社交焦虑模型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社交焦虑,我们来看一个模型。这是由同时身为临床生理学家、研究者和临床医师的戴维·克拉克( David Clark)和阿德里安・韦尔斯( Adrian Wells)在1995年发布的,该模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社交焦虑者在焦虑时,处在什么情景,面临什么困难,恶性循环如何推动焦虑发展,我们又该如何处理焦虑。
当我们过于自我关注,感觉所有的人都在关注自己,就会认为自己所处的场合很危险,而越是这样想,就越会自我关注。
这个模型肯定了三种程度的认知起到的核心作用。
自我关注反映了社交焦虑者在意或关注的事。而消极自动化思维则容易让社交焦虑者认为自己所处的场合“具有危险性“,比如”我一定不知道说什么“等等。潜在信念和猜想会被某种特定场合激发,这三种思维模式,是社交焦虑的核心主因。
直接的后果就是做出安全行为与社交焦虑的迹象与症状。可以说自我关注,思维模式,行为模式,是社会焦虑的三个要点。在这三个方面做功夫,就有可能减少社交焦虑。无论是自我关注、思维模式还是行为模式,蔓延下去,都会形成恶性循环。
那么,你打算让你的社交焦虑止于哪一步呢?下面,我们有更具体的解决社交焦虑的方法。
这样就能成为社交参与者
R:“减少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来源于对自我的过度关注。它使你不断注意到令自己不舒服的情绪、感觉、想法和行为。将注意力放到身边的人和事上可以使焦虑逐渐减轻,并且使你了解身边发生的事。
改变思维模式。该方法可以帮助你辨别并重新检测各种层次的思维模式。比如:吸引你注意力的东西,对困难的场景产生的消极思想以及你的基本信念和假设。因为社交焦虑会影响你思维的方方面面(想法、态度、期望、预测、假设和信念),所以这一点格外有用。反思这些想法能减少恐惧和焦虑,比如对别人看法的猜测,或害怕别人会对你“产生好奇心”或“看穿你”。
改变行为模式。恐惧感使你想要保护自身安全,但是安全行为和躲避行为会加剧这一问题,而不是缓解它。虽然听起来比较有风险,但是放弃安全行为是一种更好的做法,因为这样做,你最容易意识到安全行为是完全不必要的。进行微型实验后,你就会知道改变行为模式能带来什么样的转机,并重新审视那些使恐惧感长期发展的猜想。
要克服社交焦虑,有三个方法:
1、减少自我关注。
自我关注在恶性循环中处于核心。如果你要去丈母娘家,但是你时时刻刻都在打量自己,在意自己的每一个行为,每一句将要说出的话都被自我审查,就会让我们愈发焦虑,局促不安。你感觉自己的身体越来越热,手指摆弄个不停,感觉尴尬,很难看到外面正在发生什么事。如果你能够忘记自己,多关注外界,就能更好地融入社交生活。怎么样把注意力从自己身上转移走呢?一是下决心不去想那些不愉快的经历。多把注意力集中在周围发生的事上。二是用其他事情填满自己的内心。
例如,我们出席一场宴会,可以少回想以前的社交失败的例子,而是多看看外面在发生什么。
2、改变思维模式
学会识别你脑中的想法。并学会重复检验你的思维模式。你可以通过一些工具去识别自己的想法。
场景:发生了什么?
感觉:我感觉怎么样?
我的想法是什么?(当感觉产生的时候)
例如,
场景:老板想见我。
感觉:害怕,紧张。
想法:我觉得他对我的工作不满意。
记录下来以后,你就可以看看自己的想法有没有问题,比如是否认为事情是针对自己的,是否把所有责任都揽在自己身上?你是否贴标签了?
然后,质疑那些让你不安的想法。这一步的关键是找到替换的方法。
例如,“我听起来很傻“,可以替换为”或许每个人有时都会显得很傻,即使这发生在我身上,也不意味着我很傻。“
你还可以把让自己思维更积极的行为方案写出来。
书中为我们准备了完整的想法记录工具,可以好好用起来。
3、改变行为模式
微型实验,是改变行为模式的好方法,它的步骤包括:
在心中构想出一个特定的社交场合。
第一,辨别自己目前的行为模式(安全行为或躲避行为等)
第二,将它与自己的想法进行联系。
第三,决定做出怎样的改变。
第四,评估结果。
打个比方,我总是担心在聚会时,人们了解我后就不会喜欢我了。
辨别自己目前的行为模式,我避免讨论有关自己的事,通过安静保护自己。
将它与自己的想法进行联系。我又不是什么名人,有钱人,人们对我缺乏兴趣。如果我们聊起天来,别人可能没有兴致,聊两句就走了。
决定做出怎样的改变。我会在聚会中谈谈自己最近发生的趣事。
当你减少了自我关注,改变了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你的社交就会更自信。而所有的改变,只需要你按照书中的各种表格和工具,进行刻意的练习。
以前,你是怎么做的,学习了这些,你打算建立怎样的行动计划呢?
可以说,学习了《无压力社交》,即使你有“社交恐惧”,也可以在了解原理的前提下变身社交达人。这样的改变,你愿意开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