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都是记忆中的八十年代故事,不是现在。
在搬到新房子之前,我们家住的老房子是大姑家的东北位置。那个房子是老式的土木结构。房子是典型的三间结构,门一进去就是厨房,厨房里有一个大锅灶台,一个是小炉子。灶台连接着东边卧室的炕,当通火的时候,热量就会传递到炕上,冬天就非常暖和。碗架是老式木柜的样子,都不记得具体的样子。
东西两边卧室都是有炕,炕是连着南边窗户一直和门框对齐,高度是成年人刚好能坐下舒服的位置,自己小的时候要爬上去。卧室里除了炕也就没有太多的空间。炕上摆着是父母结婚时的大箱子,很简单,就是一个箱子,上方有开口并加了一把锁。现在那对箱子因为几次搬家,自己也就不知道送人还是当材火烧了。现在到农村也许还能见到吧。
房子是土坯房,能明显看到黄泥混杂着草杆,房子顶棚是三角形,中间有大梁穿过,冬暖夏凉。炕也是用土坯制作,炕的上面铺的是席子,那种用细条的竹子编成的。有的地方有破损,不小心还扎到手。卧室墙上糊着报纸和画报。
老房子后面有两颗李子树,估计很多年了,树很高,要吃李子要学会爬树,每年都是青青的李子就摘下来。李子叫“干碗”,就是用力捏李子胡(核)就出来了。后来新家后面就没有李子树了,虽然后来种植了一颗杏树,但直到我离开山村去城市也没能吃到。
记得住在老房子的时候,家境不是很好,夏天好像只有一双布鞋,有的时候基本光着脚,在我上小学前两年,父亲攒了钱在大队部后面取得了一块地,盖了我们的新家-大开间的砖瓦房。那时我们家不是第一个盖砖瓦房的。盖房的时候,要请砖瓦匠,还要准备木料。具体商量细节我是不知晓,只是在上梁的那天,请亲戚朋友大摆宴席,记得清清楚楚,那天吃的是白米饭,有一道菜是花生米,因为我记得自己就着花生米吃了足足半碗多米饭,也没闲着干,噎到自己。碗是过去是大碗。而从那以后到现在,我还都喜欢吃花生米。
新家是大的三开间,还是中间是厨房,这次要比原来的大的多。有两个灶台,在东西灶台上还设置了格档。在刚进进厨房左手边,是一个炉子,炉子是有两个口,一大一小。炉盖是那种铁的环套,可以一圈一圈汇成一个完整的铁盘,冬天可以根据大小烧水,控制火量。炉子在墙壁转北,高度有一米五左右,在厨房可以看到是高,在西边卧室是平整的,那是火强,这样冬天就比较温暖,也不用把炕烧的太热无法入睡。
在刚进门右手边是一个水缸,旁边是一个手动压井,需要手动从地下引水,用水时,先提起把手往压井里倒水,然后靠着密闭把水引上来。在冬天的时候,也会到村子后面的井水里挑水喝。那时候一年四季喝的都是凉水,也没闹过肚子。等我离开前,已经将后村的井水接管子到厨房,也算自来水。靠近水缸旁边就是碗架,里面放盆子,碗,佐料,当天剩的玉米饼,煎饼,鸡蛋酱都在里面。那时就用不到冰箱。
这次房子的东卧室是父母住,找木工打制的柜子放到了炕上,原来的两个箱子放在了地上,这次的炕是砖的,炕沿是木制的。上面面铺的是床革。炕是连着北窗户,三扇两层。南边的窗户是六扇。东北因为冬季寒冷,设置两层可以保证屋内的温度。东西屋结构相同,只是西屋有火墙。
西屋的墙上挂着两个玻璃镜框,里面放着一家人的照片,有合影,有个人半身照,多数是黑白照片,后来才有彩色的照片放在里面。
在房子的西侧是仓房、粮仓。粮仓是小二层,底下离地有五十公分,秋季的玉米拨完后就放在粮仓。在院子的西南角是牛圈。院子前面有一个小菜园,房子后面也是菜园,夏季的茄子,黄瓜,西红柿,辣椒就从自家菜地里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