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课如何淬炼成一篇文章》讲座学习有感
2022年11月14日参加了新网师2022秋基于新课标的小学数学教学新实践第六次课。学习了陈六一老师的讲座《一节课如何淬炼成一篇文章》。通过讲座的学习,我们看到了如何充分利用一节课。把这节课用得一滴不剩。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还解开了以往关于“教学设计”“论文写作”的一些困惑。
作为渴望专业成长的一线小学数学教师,在专业发展道路上总是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拦路虎。例如渴望教学上的进步,看了很多名师名课,却发现难以模仿,难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渴望教科研方面的发展,可是却不知道论文该如何落笔,写些什么……诸如此类的一些问题。那么我们从陈老师的讲座中管窥见豹,一节课是怎么来的?什么样的一节课?一节课又能怎么用?三个维度来探寻我们自己心中的答案。
一、追根溯源一节课,怎么来
陈六一老师的这节复习课《整数、小数、分数再认识》到底是怎么来的?其实在讲座伊始、讲座结尾,陈老师都埋下了线索。就像那句 “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这节课怎么来离不开陈老师平时的阅读与思考。
1.专业阅读
讲座伊始陈老师如数家珍列举了小学数学的五大期刊:《小学数学教师》、《小学数学教育》、《小学数学》、《教学月刊》、《中小学数学》。讲座结尾陈老师介绍了《数学面前人人平等》这本书作为结尾。相信这节复习课的准备,离不开前期大量文献期刊的查阅,搜索其他老师在教学这节复习课时是怎么教的?怎么设计的?设计构思过程中一定离不开小学数学专业领域的一些期刊阅读。其次,这节复习课之所以如此精彩的呈现,离不开结构化的思想。而在《数学面前人人平等》一书中也提到了“结构化探究”。当然,除此以外还离不开陈老师平时大量的阅读积累。
2.主动思考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果仅仅是阅读而不思考,不去和自己的数学教学实践相结合。那这样的阅读可能会有意思,但意义却不大。只有边读边问边思,阅读产生行动力,指导新的教学实践,这样的阅读才更有意义。《道德经》中的一句话“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演绎成这节复习课的开头,恰到好处,又充满了中国传统的哲思。数系的拓展,结构化思:“数”多少个这样的计数单位,“算”四则混合运算产生新数,融会贯通“数与算”。将“整数,小数,分数”数的认识结构化,对将来数系的进一步拓展又埋下伏笔。带着思考阅读,带着问题,带着为我所用的目的去阅读。才会将阅读的力量转化为行动的力量,进而促进现实的教学实践。
二、多种演绎一节课,什么样
那么这节《整数、分数、小数的再认识》到底是什么样的一节课呢?我们可以搜索下面的论文或课堂实录进行更为详尽的学习。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视角上对同样一节课会有不同的想法,这里仅仅介绍我眼中的这几节课。
一节课的“骨”
这节课的框架可以看成是这节课的“骨”。“美人在骨不在皮”,一节好课也是如此。课堂语言可以进行斟酌修改,各个环节可以做出细微调整,但是一节课的框架结构,决定了这节课结构上的一些问题。我们来赏析这节课的框架,体会这节课的“骨架”之美。
(一)引入
(二)“数”出来
(三)“算”出来
(四)“算”出来也可以“数”出来
(五)整理总结
一节课的“肤”
一节课有了一副好的“骨架”之后,加上一些好的“演绎”,一节好课就这样呈现出来。好的“演绎”好似“肤”上的“彩”,让这节课神采奕奕。不同的演绎好似“肤”上不同的“着彩”,让一节课“浓妆艳抹总相宜”。
例如论文中最后的(五)整理总结环节,原来的演绎是集体交流讨论,学生绘制数的思维导图-数字地图。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后来视频中演绎又做出了一些调整。在整理总结环节,师生共同将报书完善。集体交流板书的“删”“添”。在一删一添中,删繁除杂,留下最本质的关于“数的认识”的结构。最后,陈老师表示关于这一节课他还会孜孜以求不断尝试新的演绎。
课无止境,一节课不同的演绎,每次都看成一次新的尝试,新的实践,永远充满好奇心和新的期待……
三、充分挖掘一节课,怎么用
用心钻研备好上好一节课,将这节课整理出来。陈是躬耕于小学一线课堂,教学经验丰富,小学数学专业素养强。论文合作者章勤琼博士对小学数学教与学各种理论如数家珍。一个教学实践丰富,一个理论研究严谨,两者合作珠联璧合。在2021年1月发表于《小学数学教师》,题为《 基于“联结”,让学生建构数的网络——“数字地图”的教学思考与实践》。这篇论文视野前瞻性。早在2021年以前,两位老师已经先于2022年课程标准研究起一致性,整体性,大概念,结构化…这样的前瞻视角来研究复习课怎么上。
一节课如何淬炼成一篇论文?我们可以通过啃读这篇六一老师的论文管窥见豹。一个想法,付诸实践,一堂课,一篇论文发表,一次讲座,进而辐射开来。契合“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行文至此,我们最初的那些疑问:一节课是怎么来的?什么样的一节课?一节课又能怎么用?我们自己心中似乎有了一些若隐若现的答案。下面谈谈我的收获。关于数小学阶段一些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可以从数系拓展角度思考。遇到这类课更愿意尝试。数源于数,源于算,数与算融会贯通。结构化,创新性角度去思考一些数学课。
2069字20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