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诗经》遇见美

据说西晋文学家、书法家,“洛阳三俊”之一的陆机在刑场上仰天长叹:江东华亭那好听动人的鹤鸣,我们兄弟还能听到吗?陆机是再也听不到了,他是带着遗憾而去的,而且还连累了追随他一生的弟弟陆云。

陆机发誓要恢复陆家的荣誉,与弟弟陆云一直在坚持和寻找机会。一向柔弱的弟弟,也曾说过鼓舞人心的话。周处与猛虎、蛟龙在村子里被称为“三害”,于是周处上山杀猛虎,入水击蛟龙,想改过自新,又担心将来一事无成。陆云则鼓励: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虑将来名声不显?周处,后来果然浪子回头,悔过自新,终成一代名将。

哥哥陆机是十分赞赏弟弟的这番话的。因为他要趁八王之乱之时,招募名士充实幕府,让自己有一番作为。

正是陆机的这个梦想,或者说他的一意孤行,导致两兄弟惨死刑场。“二陆”不能再回江东听鹤鸣了,这是悲剧吗?为什么到死的时候才想起回归?

《魏晋风华》的作者对此点评:人应该过有希望的生活,而不应生活在茫然和无望中。但是,我们都曾经有过茫然和无望的生活,都曾经虚度光阴,尽管那时候我们没有觉得是在虚度。可是,终于有一天,我们知道自己应该干点什么了,终于知道自己的一生应该往哪条路上努力了,这时候我们往往已经丧失了最动人的年华。

不知道陆机是否后悔,只是从他的仰天长叹里,听出了回归的心声,只是为时已晚。弟弟陆云倒是没有悲泣:跟哥哥一起赴死,我已经很满足了。虽然他也有回江东的打算,但追随哥哥是陆云的至高理想,应当是死而无憾了吧。

看了二陆的故事,沉思良久,现今的我们到底怎样才能在世态炎凉、忙碌焦虑的社会里深情地活着?

很多人都引用过杨绛先生的百岁感言“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我也反复琢磨,可一遇事,浮躁取代了淡定,慌张代替了从容。杨绛先生的淡定与从容究竟来自哪里?

复旦哲学美女老师陈果说的好,只有心灵真正自由了,你才会淡定,才会从容。心灵自由了,我们才会为自己而活,才会笑看花开花落,静观云卷云舒,独处一隅,默默欢喜。可是这样的了悟并非与生俱来,且看古老的《诗经》你会发现,它所呈现的不单单是诗歌的艺术之美,更像是修炼安身立命的葵花宝典。

《采薇》里的那朵棠棣花,让我明白了生活的意义所在。人活着,不仅仅是为自己,还要为那棠棣花能年复一年的绽放而活,为了能让更多人欣赏到棠棣花的美而活。这就意味着忍受与牺牲。而这之前,军旅奔波的辛酸、思家的痛苦与无奈让他内心无比的焦灼与不安。直到,美丽的棠棣花,瞬间明媚了士兵干涸的眼,从此,士兵向美而生。这大概就是士兵的全部意义。其实这也是我们现实生活中人活着的意义,为了大家小家的,你得付出,你得勇敢,你得坚强,你得隐忍!所以,人在旅途,身不由己。

这也是《式微》里反复叩问“胡不归”却久久未归的原因所在吧。好男儿当志在四方,当担起家国重任,为了那所谓的“建功立业”渐行渐远,以致忘记了那回家的路……直到最后归来,花不再红柳不再绿。想起曾经出走时还是杨柳依依的场景,又怎么不潸然泪下?曾经问胡不归的人儿,今可安在?近乡情更怯,雨雪霏霏,脚步沉沉。伤悲啊!

一生追寻,最终不过是为了守得《十亩之间》的悠闲与恬淡。人一辈子,能与爱人同采桑同归家,是多么幸福而浪漫的事!而一些人却用了一辈子才明白,而有些人一辈子也没了悟,比如陆机。

无论你是幽怨也好,痛苦也罢;不管你是奋飞还是释然,你所有的情绪,在《诗经》里,都能感同身受,都能得到心灵的抚慰。

遇见《诗经》遇见美,犹如士兵行军中所见的棠棣花,它明艳着、闪烁着、温暖着我的生活。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