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蒲松龄与小学
执水从博山夏家庄小学转学到淄川西铺小学插班就读,校址在蒲松龄教书的毕家西院,处于东西大街的北侧。据说原先是毕氏家族祠堂,供奉先祖举行宗亲活动的地方。之后兼作私塾,蒲老寓居执教三十八年,近代辟为小学。当代拓展为蒲松龄书馆供展览用,小学迁往村南新校址。毕家建筑群现为毕自严故居纪念馆,此前一直散居着数家毕氏后裔,我们房东的女婿家既是其中之一。王村公社数姓毕的人最多。
小学校确实条件有限。大门是世代未变的老物件,院子不大,东面的老式堂屋东面靠着毕家大院,屋前有枝叶茂盛的参天大树,青砖灰瓦,木棂门窗。屋里东西方向矗立着两排大木柱,高擎着全木梁架。第一次在这么高大的老房子上课,就听同学说从前屋梁上面有长虫,使刚转学来的小子进门就挨了个下马威。课桌为长木板担在垒起的土台子上,长条木板凳,一概没油漆。讲台在西头,黑板用水泥抹就,两个年级分列两边,一堂课要轮流讲,乍听这种课总是感到丢三落四,也理解不了老师的地方话,又是插班生,学习成绩简直无从说起。
院子西面的屋子矮一点,还有一间教室和一间办公室,这个教室里面没有立柱,盛着四年级和一年级。几个月后上四年级就到这屋来了,语言不熟仍然是个大问题。例如一个从博山来插班的女生闹肚子,上课期间挨不住赶紧举手,老师示意说吧,她直冒出俩字“肚拉”,“什么”?“肚拉”!结果引得哄堂大笑,女生拔腿就跑了。老师不明白,同学们不理解。才十岁的女孩呀,看看多么尴尬吧!上下课信号是敲一件吊挂着的铁块,只需敲几下两个教室都能听到。西墙边是厕所,学生较少不大拥挤。
两个老师中只记得一个姓贾。最佩服一个姓毕的同学,写作业象大人的字体,很流畅不用描画特别漂亮,和老师写批语差不多,不似大多数学生那样横平竖直,能得到老师默许,可惜不知道他是怎么学的。待到上初中才知道那叫行书。
老师领着参加农业劳动在庄南面抗旱,三年级学生抬着桶帮生产队浇地。到了四年级就开始学着用锄头上玉米地锄草,虽然先说好怎么干,毕竟是头一回,锄把比自己还高,加之小手没大有劲,锄不准,猛一拉锄头就好扭歪,真急人。干了没几步,稍一偏就挖断了一颗需要保留的幼苗,既心疼又害怕又后悔,幸亏大家没多批评,手把手的教,慢慢锄,下决心宁肯离得小苗远点也别再出错。同学们干了一个来回,自己只锄了一小段。尽管手上摩起了泡还是忍着没敢说。后来经过几次磨练,才有了点长进。
当时社员还集体吃食堂,在上学路过的南北街东边大院里领黄黄的玉米面窝头,香味诱人,不知道按什么条件配给。这时期倒是听说了一个挺笑人的颠倒话:东西街南北走,南北街上人咬狗。拿起狗来打砖头,反叫砖头咬一口。连句说不会话,称上二斤孩子喂地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