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客观”表达只是你的主观认知而已——论认知框架

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都是取决于我们自己的认知框架,谁都做不到完全的客观,哪怕是那些号称客观的媒体报道。

框架理论早在上个世纪就被提了出来,最早用在传播学上。

框架理论认为,任何一个新闻报道,表面是在报道一个客观事实,其实每一个记者、每一家媒体、每一个编辑都会不自觉地选择一种取景框。他们用这样一种取景方式从现实世界中抓取一个客观的事实,在抓取的那一刻,这个事实已经不客观了。

就算某件事情完全是客观的,记者也没有戴着有色眼镜去写,但关键在于,世界上每天发生那么多的事情,为什么你的报纸偏偏只登这件事?这本是就是一种选择,包含着一种主观性。这种主观性是一种我们没意识到的主观性,或者说,是我们没有意识到我们在对现实进行篡改和动手脚。


1、了解一个人,要从了解他的认知框架开始。

据说松下幸之助在招人的时候,有一个必定要问到的问题:你觉得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吗?而答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是否使用这个人。

在松下幸之助看来,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是一个很不幸的人,很可能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只是因为这个人选择了一种证明自己不幸的感知方式。一旦这种人来到一个组织里,他的感受方式、他的思维就会悄悄地寻找各种各样证明自己不幸运的证据,可能连他自己都没意识到。反过来,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那么他也会习惯性地收集各种各样证明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的证据。


2、意识到自己的认知框架

我们自己的认知框架一旦确立,我们就会无意识的根据认知框架来认知这个世界,或者说,我们在搜集各种资料来填充我们已经形成的认知框架。

例如一个女人在怀孕后,她就会在大街上、公园里看到好多孕妇,实际上,街上和公园里的孕妇一直都那么多,只是原来没有孕妇这个认知框架,所以那时候在街上和公园里走着的孕妇压根都没被你感知到。

例如你买了一辆某种品牌的车,你就会在大街上经常发现有这种车,哪怕这种车本身的保有量很少,你都会经常发现,这不是因为这种车突然变多了,而是你意识当中增加了这样一个认知框架。

我们不断的学习,就是为了给自己建立起更多的认知框架,以免让自己被有限的几个框架限制住,不是有句谚语说:手里拿着锤子的人,看什么都是钉子。


3、调整认知框架,让认知更“客观”

我们对于这个世界所谓“客观”的认知,其实都是带着我们的“主观”偏见,因为我们不自觉地用特定取景框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同样的一个客观事实,因为认知框架不同,就会造成完全不同的认知。就如“悲观主义”和“客观主义”是两种针锋相对的世界观,而支撑这两种理论的事实往往是同一个。

常见的几种说法:

当这杯子里有半杯水的时候,悲观主义者看到的是“我只剩下半杯水了”,而乐观主义者说“我还有半杯水”。

悲观主义者说“我这样一天天变老,正在成为一个老人”,而乐观主义者说“我现在的每一天都是我生命当中最年轻的一天。

面对同样的一堆葡萄,你有两种方式来吃:可以从最好的葡萄吃起,也可以从最坏的葡萄吃起。这两种行为都有相应的理论来支撑,一种是“我吃的都是我剩下这一堆里最好的”,另外一种是“我吃的一颗比一颗好”。


这些认知框架都不是谁强加给我们的,在描述世界的状况、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我们都会无意识的用自己的认知框架去调整看到的事实。

想要让自己的认知更“客观”,那就需要让自己在大脑中多放几个认知框架,甚至是相反的认知框架。

《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作者菲茨杰拉德有一句名言:“同时保有全然相反的两种观念,还能正常行事,是第一流智慧的标志。”


框架理论提醒我们,当我们对任何一个事情发表看法的时候,休言客观。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