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B站《解剖学》中国医科大学精品课程神经系统的笔记
蓝色:上行 (感觉传导通路) 红色:下行(运动传导通路)
概念:皮层与感受器、效应器之间的传导通路
感觉种类:
1.特殊感觉:光、声、味觉、平衡觉、温热觉、痛觉等、
2.一般感觉:浅感觉:感受器位于皮肤与黏膜(包括温热觉、痛觉、压觉、粗略触觉、精细触觉、两点间辨别觉)
深感觉:感受器在关节、肌肉、肌腱(包括位置觉、运动觉、振动觉)
第一节、感觉传导通路
一、躯干四肢本体感觉(深感觉)和精细触觉(浅感觉)传导通路
(一)胞体部位
第一级神经元:脊神经节内
第二级神经元:薄束核、楔束核
第三级神经元:丘脑腹后外侧核
(二)传导途径
胞体在脊神经进入脊髓到后角,在后角上升,脊神经节进入脊髓后在延髓(丘系交叉)交换神经元,交叉到对侧进入丘脑在丘脑内交换神经元通过丘脑中央辐射与内囊投射到感觉区 (旁中央小叶的后份、中央后回上2/3)。
(三)传导要点:
1.纤维在脊髓后索上升
2.纤维在延髓交叉(延髓以上病变表现为对侧深感觉障碍,以下表现为同侧深感觉障碍)
3,纤维经过内囊
二、躯干四肢浅部感觉(痛觉、温热觉、压觉、粗触觉)传导通路
(一)胞体部位
第一节神经节:脊神经节内
第二级:脊髓后角固有核
第三级:丘脑腹后外侧核
(二)途径
胞体在脊神经,进入脊髓到后角,通过白质前连合,一个到达前索形成脊髓丘脑前束,另一个到达侧索,形成脊髓丘脑侧束,二者上升。脊神经节进入脊髓后交换神经元,交换的神经元上升一到两个节段立即交叉到对侧,进入丘脑腹后外侧核。在丘脑内交换神经元通过丘脑中央辐射与内囊投射到感觉区旁中央小叶的后份、中央后回上2/3。
内囊损伤:有对侧半球深感觉障碍与浅感觉障碍
脊髓损伤:同侧深感觉障碍与对侧浅感觉障碍 深浅感觉分离现象
(三)传导要点
1.纤维进脊髓后立即交叉到对侧
2.纤维在脊髓的前侧索内上行
3.纤维经过内囊
三、头面部浅感觉传导通路
(一)胞体位置:
(二)传导途径:
触压觉:每个神经元里都有触压觉的纤维,胞体在三叉神经,通过中央突进入脑干。进入脑干的三叉感觉核,分为 中脑核、脑桥核、脊束核。神经到脑桥核交换神经元,立即交叉到对侧,进入丘脑。在丘脑通过中央辐射到达中央后回下1/3
痛温觉:胞体在三叉神经,进入脑桥后向下组成三叉神经脊束到达三叉神经脊束核,交换神经元,立即交换到对侧,上升到丘脑。两个上升束交叉在一起形成三叉丘系。在丘脑中交换神经元,投射到中央后回下1/3
(三)传导要点
1.纤维通过三叉神经传入
2.纤维进入脑干后立即交叉到对侧
3.纤维经过内囊
第二节 运动传导通路
组成:
锥体系:支配随意运动和肢端一些精巧的活动
锥体外系:调节肌张力,协调随意运动。维持体态和人体的姿势,能够进行习惯性、节律性动作
一、锥体系
(一)皮质脊髓束:是下行路与运动路
1.胞体位置:
上运动神经元:皮层的运动区(中央前回上2/3,旁中央小叶前份
下运动神经元:脊髓前角细胞
2.途径:
皮质脊髓束起于大脑皮层上2/3及旁中央小叶前份,下降到延髓后(锥体交叉处)开始交叉,到同侧脊髓前角细胞到达效应器。在脊髓外侧索下降,后发出侧支到达前角细胞,到达效应器 。脊髓外侧索发生病变造成同侧肢体瘫痪,内囊病变造成对侧肢体瘫痪
3.传导要点
1.经过内囊(内囊后肢)
2.纤维在延髓交叉(锥体交叉)
3.纤维在脊髓侧索下降
(二)皮质核束(皮质脑干束)
1.胞体位置:
上运动神经元:中央前回下1/3皮质
下运动神经元:脑干运动核
2.传导要点:
1.大多数脑干的运动核受双侧皮质核束支配,
2.面神经核下半和舌下神经核只接受对侧皮质核束支配(具有临床意义)
3.纤维经过内囊下降
“一个半核”:
面神经核上半(受双侧面神经支配)管理面部上1/4表情肌,下半(只受对侧面神经支配)管理下1/4表情肌。
面神经核上瘫(中枢瘫):若内囊发生病变,则对侧面神经下半得不到冲动则表现为面部表情肌下1/4瘫,临床表现为抬头纹存在,两眼可闭, 一侧鼻唇沟变浅,嘴歪向病灶侧,伸舌向病灶对侧
面神经核下瘫(周围瘫):病灶在面神经核或以下,一侧面部表情肌完全瘫痪,伸舌向病灶侧
二、上下运动神经元损伤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