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记得小时候,妈妈很少给我零钱。她说,每天给我准备一壶水所以不需要买饮料,饿了就回家吃,好菜好饭等着你。
可是你知道,小孩子就是嘴馋,不吃点什么,不想回家。
当时我们的吃货领队大黑,还有小陈和我,组成了吃货铁三角。
大黑生的又壮又黑,家里也很有钱,他妈妈每个月给他1000块零花钱,是我们圈子中的土豪,而我很荣幸和他成为铁哥们。
我们经常跟着大黑去麦当劳,去烧烤店,去冰室点三份令人艳羡的大冰沙慢慢品尝。
每次都是大黑给钱,而我觉得理所当然,他有每个月1000块可以随便花呢,我什么都没有。
有一次我生日,妈妈给了50块钱,我很开心,因为终于可以买垂涎已久的四驱车了。
大黑说,你终于有钱了,请我们吃麦当劳庆祝一下生日吧,小陈在旁边说好耶好耶。我努努嘴心里老不愿意了,我说,大黑你那么有钱,还是你请吧,我只有50块。
大黑委屈的说,我们不是好朋友吗?
后来我们不欢而散,我还是买了四驱车,但有点高兴不起来。
慢慢地我们的铁三角疏远了,每次我们说去吃零食吧,大黑总是推脱不去。我说,你钱又花不完,请我们刷一顿又不会怎样。
我觉得大黑变了,变抠了,他肯定没把我们当朋友。
2.
大学的时候,我和舍友们经常出去吃宵夜。
当时我除了每个月有生活费,自己出去做家教兼职,赚了一点钱。所以每次出去,我都会买单,因为知道某些舍友家境并不好,还申请助学贷款呢。
期末的时候,经常上课发奋读书的舍友拿了800元奖学金,宿舍都沸腾了,我提议,晚上不醉不归好好庆祝一下。
吃饱喝足了,到了给钱的时候,大家都没动身,平时去买单的我心想着,舍友拿了奖学金,总该他请吧。
老板在那望着我们,气氛有点尴尬。
沉寂了好一会,我对舍友说,今天你拿了奖学金,就请大家吃一顿呗。舍友有点勉强地说,你那么有钱,还是你请吧,我比较困难。
这话听起来怎么那么熟悉,我的心好像重重地被锤了一下,几个字挤到喉咙终于吞了下去,我们不是朋友吗?
后来我很少和他们聚会了,搬到校外,做我的兼职去了。
3.
从小到大,你是否也有类似的经历。
和朋友聚餐,总是等着那个最有钱的去买单。家族聚会,总是等着家里混得最好的那位去结算费用。
没为什么,就因为他有钱。
我们总是认为,一个人有钱,所以他多出点对他来说九牛一毛。而我收入少,也许这顿饭会要了我半个月的工资。
这样算下来,有钱的人出钱,付出的代价很小几乎为零,这似乎是个最佳选择。
如果你这么想,本身就把自己降到低人一等的地位上,自降身份,又何谈平等和尊重呢?
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分配,在朋友的相处之道中,是应该被否定的。想得到尊重和友情,先学会看得起自己。
有钱的人,会懂得照顾你,想着朋友比较困难,我多出点是应该的。
但这个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就算是富二代,也是家庭福荫,他有选择如何使用的权利,并不亏欠于你。所以我们应该怀着感恩的心态,想着有一天怎样去报答。
而有些人却习惯成自然了,受惯了照顾,变得麻木,变得不知羞耻和无知。
有没有钱本来就不应该成为朋友间处事衡量的标准,但大声的表达出来并以此作为让人为难的借口,实为厚颜无耻。
这个社会贫富不均是常态,但富有不应该被视为无偿牺牲的首要对象,贫穷也不应该被列为重点保护的人群。
心与心的距离是对等的,人与人的相处是平等的,不因外物背景身份而困扰,这样友谊的小船才能平衡。
4.
我有个阿姨,是我妈的好姐妹,几十年感情好得令人羡慕。我们家一直平平淡淡,但我阿姨家境殷实。
阿姨每次送我们家都是些进口高档的零食等,我妈给他们送去自家种的野菜和瓜果。
我问妈,人家稀罕你的东西吗?她说,肯定稀罕啊,这些都是天然无农药的,菜市场可买不到。
每当我家收下最嫩的一批菜时,妈妈都会分袋捡好,给亲戚朋友们送去。有时也会自己腌一些杂咸,炸一些紫菜或豆腐,每一样她都很用心。
我妈常说,人家对你好,你就对人家好,这跟有没有钱又有什么关系呢?
莫逆之交,走心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