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到了之前本科学校一名新闻人物的同学,长得帅,保研到不错的课题组,多才多艺,最近一年又开始健身,被多个平台综艺邀请。。。X平台的粉丝也积累了上千。大概是一种成功的人生吧。
看到别人的日子,每周记录vlog闪闪发光的各种博主,自己也曾坚持过,但又深感浪费时间去应付这些修图和文案。可能还是不适合自己。
最近不论是X平台还是B平台,从甄嬛传的解读,到心灵鸡汤的放松,“勇敢做自己”“人生是旷野”等语录在今年如火如荼。可社会上,真的能勇敢做自己吗?职场、同事、领导,哪怕是相亲,真正做自己时,又总害怕被人讨厌,害怕会把好好的机会给搞砸。这也许是自己目前还未解决的一个心结吧。总是习惯了仰慕别人,看到别人的优点,就算是看到别人的缺点,也会怀疑是带着自己独有的偏见去划归成了别人的偏见。(其实写完这篇文章本身我就明白了,做自己,是坚守的“道”上的做自己,是三观与人生终极意义的选择,而非“术”上的做自己,“术”最终要为“道”服务的,只要有助于你人生最终的幸福,何妨修改一下“术”,让普通人得以有“文化”的加持呢?读了很多书,也要学会精神内守,和光同尘)(一味当小孩的话多、或过度炫耀自己拿别人当满足自己虚荣心的工具,只会让别人疏远,油腻的“孔雀开屏"谁又喜欢呢?与人交往,不如谈点共性的话题,再进一步求同存异就好。擅自打开专属于自己的话题,确实也不太合适。以及,在面对具体的人时,是表面敷衍的礼貌讨好,还是真正从心里尊重与悲悯过这个人?如果是前者,那对方或许也能感受的到并非真心。)
我并不反对自己的内耗,我也可以大方承认自己的内耗,但如果别人否认我的内耗,批判我因为看心理学的书太多而导致了胡思乱想,我反而会对这个人比较反感。我曾在日记里写过,为了渡你,我情愿在这尘世的泥泞里走了一遭,也尝过怨憎会、求不得。我内耗的终极目标,是为了渡人,而唯有亲自经历和深度剖析这些苦难,才能找到解决的方案。我愿意,为了众生,而共情如斯。而能写一本帮助到别人的书,也是对我而言最有意义的人生目标之一。扮猪吃老虎,是为了吃老虎,而不是为了当猪。这一点,在社交里也是如此,是试探,是采访,是扩大眼界,是见贤思齐,但似乎也很难去主动去走入一段亲密关系,大概还是怕受伤。(但要小心权衡,过于沉浸在一直“扮猪”,“习得性无助”与“受害者情结”也会找上门,所以,重视“个人成长”的路上,去走那些必经之路的“扮猪”,才是真正的“笨鸟先飞”,而不是走Ni里幻想的“扮猪”,那只是“无病呻吟”!是不思进取后为自己找的开脱的借口!)
是啊,我并不想当舞台聚光灯所追随的那个人,轻易抓住无数观众的仰慕,享受着有距离感的荣幸。我想有一群很小很小的观众,但是我们彼此深度联结,他们懂我,我懂他们,互相进步,共同成长。永远被共情所打动,而爱情于我而言,是唯一让我不再惧怕死亡的神明。
也许,这就是你真正的自我。作为行走在世间的理想主义者,注定会矛盾重重,劳心伤神。所以,我希望你也可以适度兼顾下自己,好好照顾自己,好好爱自己。我懂,你有“被看见”的需求,但过度追求别人的认可会让你自己成为一个汲汲营营的“空心人”,贪婪浮躁,患得患失。我懂,你一种在等一个“被欣赏”,像安陵容一样,在“术”的经营上很用功,十几年的应试教育所磨练出来的“精益求精”,是你的舒适区能力,是你的肯吃苦毅力,也是你的经验,我相信如果你能专心做一件事,你都可以做的很好(但人的精力有限,过于追求“斜杠青年”本身会导致主业的搁浅)。而你与生俱来的高敏感、高共情、多愁善感、快速类比、联想与归类,与过目不忘的在文学中的惊鸿一瞥,也会在多年后的某个午后如子弹正中眉心,刺破脑海的蛛网遍布,犁出一道拨云见日的清明,恍若雾气缭绕,亦惊思绪成神。
你喜欢的是,有生动健康的生命力而非一味讨好男性的“白幼瘦”审美。你喜欢在科研里负反馈的成就感与自己投身的事业真正有意义。你喜欢震颤心弦的共鸣,刺目露骨的人性,灵魂伴侣的相依而亡,唯物主义者为爱信了神明。你还喜欢,带着有共同迷茫和困惑的大家走出去。(好吧,后来查了查马斯洛需求层次,你一直在拼命追求第五层和第四层,最忽视第二层和第一层,而爱与归属感,恰好排在中间,感觉正好倒过来了。)
你惧怕的,无非是“别人的不喜欢”,“害怕冲突”,“害怕被孤立、被抛弃”,你能理解人性,却难以面对自己的阴暗面,正如胡安焉所写的,年轻的时候宁可让自己吃亏也不愿让任何人觉得自己不真诚,但后来发现,想要讨好任何人的想法是徒劳的,因为真诚的人面前,无需自证。
而你身上又残留着些许固执的笨拙,也就是所谓的“单线程”,在调整天平本身时,往往陷入“一棍子打死”另一件事的极端,仿佛在用这件事来向并不存在的神明去证明自己的“忠诚”。也就是,过度追求完美,让你想尽善尽美的投入一件事,而缺乏松弛感安全感,又让你不相信自己可以身兼数职。(do or done的杀死完美主义,仍需修炼,有一句话是先列出一个粗糙的框架,完成比完美更重要!或者,降低标准,如“开口打个招呼”就算是一次搭讪的成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把每次不完美的事件都当成一次个人成长的经历)。
2024年,朋友圈里上演“消失的她”,是该沉淀的一年。自己也可以静静读书,默默把身体养好。还是那句话,先适应规则的人才有资格改变规则,最先顺应这个时代价值观的“王”,最有自己人生的选择权。最重要的,科研+身体健康,然后,适度发展爱好+适度打开自己交友。降低一些Ni,发展一些Se,把马斯洛需求层次往下拨一拨,而你既然进入了这个规则,也早晚要往下拨一拨。与其被动的往下痛苦的走,不如主动的调整,同时能够自洽。
最后,感恩,被保护的太好的自己,有那么两年时间,汲汲于在马斯洛需求金字塔的顶端——年少不知愁,花间月下频举酒,看尽昨日花开,就当明日花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