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掉思维里的墙》就算是看完了,用手机看的,微信读书还推出了一个评比功能,可以跟自己的好友比谁看的时间长,我打小就觉得看书是个很私人的事情,所以这次一公开,感觉像是跟别人公开我的卧室,一样的不好意思。
这本书上架的时候后面写的是励志书(说得好像我真的见过纸质书一样),严格来说,这个分类是错的,它与我们在机场书店和大型书店见到的励志书籍不同,那些励志书籍,大多是一个文质彬彬的戴着眼镜的南方男人,说着一口不怎么标准的普通话,跟你亲切的售卖成功秘诀,告诉你,巴菲特之流拥有的一切,只要你努力,你就一定可以得到!
我来举一个不那么疯狂的例子,这是我从高中的一本辅导书上看来的,当初为了高考作文,反复引用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有一位商人有一次在车站旁边的文具地摊买了一支铅笔,直接扔下一百块就走了,结果过了一会儿回来了,说,我忘了找钱,不好意思。卖铅笔的就找给他钱,这位商人就说,咱们都是商人,不容易。
几年后这位商人参加一次酒会,一个人过来问他,您还记得我吗?商人表示没印象。这人激动地说,您不记得我,我可记得您。当初我在车站摆摊卖文具,其实就是混口饭吃,是您那天的举动激励了我,告诉我我也是个做生意的,我也可以跟你一样,所以我才有了今天。
也许是当时我们引用这些资料太多,终于引起了语文老师的注意,他给我们讲了后来让我受益良多的一段话,他说,现在大家引用的这种东西,可能是作文时候能够获得比较好的分数吧,但是如果让这种思想指导你的生活,根本没有作用,生活不是简单的等式,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就突然一下子改变了人生,就成功了,这是不对的。
书中提到的第一个例子就是买房子,举例说了很多如今的成功人士在当时没有买房子,所以有足够的资金去创业,最终完成大目标,比如京东的刘强东,阿里巴巴的马云,还有巴菲特。巴菲特这个例子我想仔细说一下:
说是巴菲特毕业那一年,什么都没有,可是他第一任妻子还是嫁给了他,后来的事儿不用我说了,大家都知道了,所以还得说是他妻子才是最懂得投资的人云云。但是反过来说,如果巴菲特没有投资成功,没有成为股神,那么他的妻子就不算投资成功么?当然,这是我不怀好意的猜测,希望有人能给出回答。
还是从房子的事儿开始说,我们设想一下,就算人人都不买房子,留下资金创业,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也不可能人人都成为马云,更有可能钱都赔进去了,什么都没捞着,通过概率来比较,你觉得是创业成为老板的可能性更大还是买一套房子等着升值的可能性更大?我想,如今的房价已经回答了我这个问题。
那么,从理性投资的角度来讲,我现在觉得如果有点钱,还是买套房子等升值的获利空间更大一些,风险也会更小。我从前有个现在看来愚蠢的想法,就是如果有一天楼市崩盘了,没买房子的人会受到更小的损失,但是现在看来,如果有楼市崩盘的一天,恐怕受损失最大的是没买房子的人。所以,相比之下,为了更大的升值,我个人认为还是买房子更加稳妥。
那难道这本书就说了这些废话吗?当然不是,因为要讨论下去,就势必要分清楚你定义的成功是什么,如果你对成功的定义就是挣到钱,挣到更多的钱,那么,这本书不是你应该看的;如果你对成功的定义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那倒是值得一看。
书中对成功的定义是不断接近目标,提供了一些方法让你接近你的目标,同事解释了很多“完美主义”的缺陷,例如很多人为了不犯错,就不去做事了,这种因噎废食的情况,甚至还有他们的自我欺骗:不是我不做,而是我想做到最好;我能做到最好,只是我没做而已。这两种想法都应该警惕。
这本书没有任何教导你直接操作某事的东西,就是改变一些想法,主导思想其实开始就说过了,做你想做的事情,并且思考,不断改进,为自己创造快乐。
本书还拆穿了一些成功学的底,从事实上说明了成功学案例的可笑,很多我们信以为真的故事(书中列举了所谓的山德士上校高龄创业的案例)到这里才知道是假的。这就是懒惰啊,你仔细想想很多成功学倡导的,不就是我开始说过的那种观点吗?只要你,就会!这是一种多么懒惰的想法,因为他们懒于思考,所以就觉得一定是这样,一定会的,这是一种不用思考,毋庸置疑,只需要坚持的事情,按照书中的说法“如果你被拒绝了两千次,还不思考改进自己的推销技巧,只是一味坚持,那只有死路一条(大意)”。其实,传销不就是这样吗?一定要警惕这种宣传:这是一种美好的生活,只要你放弃思考我就能带你到达。
但其实正如我一位朋友说的,这本书相对于李笑来的《把时间当做朋友》还是稍逊一筹,不过我觉得这本书就像是《把时间当做朋友》一个分支的注脚,看了之后就更能理解《把时间当做朋友》。
这本书值得一读,就算能改变一点点想法,让你对这个世界多一点点别的看法,也是值得的,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