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纪和文化的感情交流和表达差异之大会让人惊诧。
在少年激越的时候,每个人都倾向把自己最直接最热烈的情感,想法采用最直接的方式和自己身边的人表达,因此我们见到本色的年轻人,他们之间也因共同的爱好,情感,认同发展出亲密的关系,友情,爱情。随着年龄和人生经历的增长,每个人的故事却越发的不足与人说,尤其是现实中关系较近的人,因彼此有着感情和利益的交织。或者是怕泄露了自己的弱势,或者是怕自己的不佳状态带给他人情绪传染。慢慢的每个人就成为藏在角落自舔舐伤口的动物,留在车中不愿下车的那个人。或者,隔着屏幕,对着不认识的想象中的陌生人,宣泄一下还更好。
东方和西方的差异也是极大。东方人习惯于生活在宗族之中,一个人周围要有数量众多的亲友关系,也更习惯多些袒露自己。西方人更为自我,即便是父母儿女也以独立的个体出现,各自保存着生活情感的隐私性。当今,东西文化交流日盛,东方人中的西方人也屡见不鲜。这两种方式也无所谓的好坏,各人自取所需。真实的情况往往是说出了秘密也就没有了秘密,心理负担似乎得到了释放,却给别人加上了一道负担,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又因秘密的曝光而不安。
是因为年纪的缘故还是带上了有色的滤镜。写点字也就成为了一个及其重要的出口,这个年纪越发有一种感觉,很多时候想要对着某人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往往不妥。我主张喜悦更多的需与人分享,痛苦更多需要自我的咀嚼吞咽。似乎书写文字的灵感是不需要酝酿的,这完全是把自己脑海中的思绪记录下来,如果不写下来,可能自己就会要爆炸。二十年后的人们使用什么沟通的呢,是脑电波么?我们这个古旧时代的人还使用着文字和声音,图像。还有一个在我所在的名为雄鸡国的叫做微信的工具存在,可以做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沟通,也可以发一点自己的感受,长短句,碎碎念,文字,图片,短小影像。这一档功能叫做朋友圈,每一个互相加了朋友的人或许可以看到其他人所发的内容。当然有一种可能,你们因为种种点头之交,客套之举加了朋友,去设置了不可见的权限,除了加朋友的那一日后往往不曾有多一句的交流。毕竟,现在的朋友不是时间磨出来的,只是在某一个时空交集的场合的偶遇,你或他只是一个二维码或一个数字,字母的代号。在这一日的朋友圈中有一个老朋友,是真正少时的老朋友,耳耳,在他叼着一只燃着的香烟的头像旁,是一个流着泪的白色小熊,配文--找我聊聊天。其实他也一定明白,如有老朋友的声音想起在他的耳边,我们的聊天会是中年男人的客套话,而不是他和我心中都明白的那个聊天。毕竟,如果真的聊起来,我们怕把天聊得破碎。在四十岁朝上的年纪随便说一说喜欢的体育节目,喜欢听的几支歌都很奢侈。小熊知道他想聊什么,小熊不会说出来,若说出来,哭的一定不只是小熊。
从前的日子过得慢,如同一个文雅如画的老人木心口中的吟唱
从前慢
记得早先少年时
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是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人家就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