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佛学,很多人对它的认知有点偏差,会把佛和迷信混在一起,这是不对的。
其实,佛学处理的是自我与内在的关系。佛就是自己与自己的关系,真正的佛教徒不是去拜佛,而是拜自己。
如果你对佛学还有些疑问的话,下面这本《南怀瑾先生的16堂佛学课》,会为你一一解开迷惑,带你正确认识佛学。
南怀瑾先生于1918年出生在浙江乐清柳市的一个世代书香之家。由于他在国学、佛学上的造诣深厚,被世人尊称为“禅宗大师”和“国学大师”。
南先生讲佛学时,常结合小故事,适时运用幽默诙谐的语言,让佛家思想变得生动形象、简单易懂,不仅教人如何学佛,也教人如何做人。
下面就来看第一堂课,慈悲心是修行的根本。
首先,让我们来看什么是慈悲心?
佛说:“信佛,学佛,不是为自己,乃是为了一切苦海中的众生。”
慈悲是佛道之根本。慈爱众生并给与快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称为悲。二者合称为慈悲。
那我们常念的“菩萨保佑”的菩萨又是什么呢?
看看南先生的解释“菩萨的全称叫菩提萨埵,菩提者觉悟也,萨埵者有情也、多情也,合起来就是觉了悟、得了道的多情人,这就叫菩萨。”
南先生认为:“佛要教化一切众生,慈爱一切众生,对好的要慈悲,对坏的更要慈悲。好人要度,要教化,坏人更要教化。这是佛法的精神,所以说要度一切众生。”
接下来,我们看“妇人之仁”是真正慈悲的表露。
这里古人说的“妇人之仁”,是指人们的慈悲具有大仁大爱,而非我们指的妇人所特有的,这种慈悲之心是人人都要有的。
关于“妇人之仁”有个小故事。
有一次,弘一法师到他的学生丰子恺家中做客,丰子恺请忙他在一把藤椅上就坐。
不料,法师先将藤椅轻轻地摇动几下后,才慢慢地坐下去。而且从那以后,他每次坐下之前,都要重复相同的动作。
丰子恺忍不住问:“法师,为什么要这样?”法师回答说:“这椅子里头,两根藤之间,也许有小虫子,若突然坐下去,会把它们压死,所以先摇动两下,好让它们避开。”
这种行为在一般人眼中就是“妇人之仁”,然而,这种妇人之仁才是自然流露的、真正的慈悲。
俗话说貌由心生,心存善念,我们也会渐渐变得慈眉善目、面貌和蔼。
因此,我们要怀一颗慈悲之心,多做善事,就能触摸到善良和美好。
最后,让我们来看“不仅要乐施,还要善施”。
佛法修行的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六个修行原则中,布施是排在第一位的,可见佛教中对于布施的看重。
为什么人要布施、要慈悲呢?
南先生说:“拿中国古文来讲,就是‘义所当为’四个字,人生就应该这样做。利人、助人、慈悲,这样不停地布施,他所得的福报就会大得像虚空一样不可思量。”
这里也有个小故事。
两个旅行家走在一条被白雪覆盖的山路上,刺骨的寒气不断地侵袭他们。他们的脚步越发艰难地向前迈进。
突然,他们看到路上有个老人家昏倒在雪中。其中一个人对同伴说:“我们把他带出去吧,不然他会冻死的。”同伴却说:“这鬼天气,我们自己都顾不上,哪里还顾得上。”说完,他自顾自地走了。
这人不忍心抛下老人,只好独自背上老人,慢慢的往前走。走着走着,这人身体开始出汗,身上的热气也温暖了老人冻僵的身体。老人已恢复了知觉,身上开始热起来。他们用彼此的体温互相取暖。
当他们终于到达村口时,却看到那个同伴冻死在离村口咫尺之遥的地方。
这就是善有善报。布施是无条件的,以别人的痛苦和需要为自己的痛苦和需要。
别人有困难时,能帮就帮,帮助别人渡过难关,也是给自己积福报。
好了,第一堂课到这里就结束了,让我们第二堂课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