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亮的《瓦猫》说,手艺人喜欢沉浸在作品里,“匠”的专注里理所应当地少了一份交际和沟通;而对文字的喜欢也是从一份拙中开始,小时候的我喜欢静静地待着,用眼去看周遭发生的一切,用耳听长辈们讲一些以前的事,但鲜少表达自己的观点。
很多人对文字的喜欢是从小博览群书开始,而我来的比较晚,是先从迷上了初中历史老师讲的故事开始的。当时很好奇老师怎么会知道那么多有趣的故事呢?后来得知都是从书里看来的,比如历史人物传记等。那会,对学习以外的书产生了兴趣。于是先从爸爸床头仅有的几本书开始,其中有一本记得是金庸老先生的武侠小说来着,书名已经忘记了。再然后就接触了在那时比较受欢迎的《读者》杂志,里面的小故事尤其吸引我。
到了高中,接触的书籍比以往都要多。那会偏科厉害的我,对于不喜欢的课接近选择了放弃,但是语文和英语,我执着地喜欢着。语文老师经常会拿我作文中写的不错的部分在班级里解析,那会我爸妈每周都会来宿舍给我送东西,语文老师就会跟他们说起这些闪光点,心里甭提多得瑟了。高二开始,在同学的影响下,又迷上了卫斯理,特喜欢谜团在一行行文字中被解开,还有文字所展开的画面感。那时候不懂写作中画面感的描述是多么重要这件事,只是看着,但脑海中不自觉的就会出现空间和画面,这深深影响了后来自己写东西的方式。
直到工作前,文学作品一直是自己唯一的阅读选择,大多是张爱玲、三毛、金庸老师他们的,几乎不看历史类、人物传记、理财、心理学等;到了大学后,学的英语专业,慢慢开始接触西方文学作品、国家地理杂志、背包客游记、余秋雨老师的作品等,也渐渐不再拒绝尝试和选择;工作头几年,经常需要去用到一些工具书,比如外贸类的、西餐礼仪和餐桌文化等,让我开始体会到眼界的重要性,于是阅读了大量的旅行书籍,比如专门介绍法国、印度、西藏等,还有仓央嘉措的诗集、比较热门的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以及日本文学作品,印象中有东野圭吾和太宰治等。还准备了专门的笔记本记录一些句子,偶尔会用笔写下看完一本书的感悟,随性的记录着。
2016年做的一个转型决定,不曾想会带来如此多的惊喜。在事业上,走进了一个实现自我价值更大的空间里,尽管充满挑战但每天都充满期待;对文字的喜欢上,我接触到了一个更大的世界,开始如饥似渴地大量阅读,营销、思维、心理学、哲学、美食书籍、名人传记、艺术美学等,而且迷上一个作家后,会接连阅读他的其余作品,并持续不断地更新看完这本书的感受,从中收获的新的思考视角等。
后来在朋友呢子的建议下,开始用写的方式来记录我们在创业路上发生的事情,在写的过程中感受到了积累的阅读带给我的滋养和力量。
阅读在继续,无论是出差、等车、抓紧一切时间进行着...写也在不断更新,无论是见过的人、去过的地方、看过的书籍都能让自己产生想要记录点什么的悸动,不断地循环着,读写的感受如此深刻。
现在的我正在手机上码着字,能随时在生活的细碎日常里感受美好,和文字一直以来对我的滋养是离不开的;能清晰的看到自己,准确地表达自己,在有限的生命里留下一些可以被看到的记忆,这是文字与众不同之处,它有灵魂有穿透力,是更能被解读到的力量。
“我向你奔赴而去,你就是星辰大海”,与文字的故事在继续,用文字记录的故事也还在继续,保持这份悸动和欢喜,继续奔赴、向前。
2021.3.24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