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春节很安静
三十到初三,三天没有下楼。
这是个有雪的春节。
三十白天便飘飘扬扬的下,晚上在灯光的映衬下有一种晶莹的美。
这一天里从上午开始,鞭炮声此起彼伏。
晚上,透过窗户看到外面的烟火开放在夜空,璀璨,美丽。
在噼啪的鞭炮声里想起鲁迅的那句话,毕竟旧历的新年最像新年。
朋友圈里晒的年夜饭也是那样相似:鸡,鱼,排骨,肘子,猪脚,东北大凉菜,或者螃蟹,大虾……。
准备这些也是一种仪式,传统,虽然没有变化,它象征着年。
年过的是什么?在我心里无外乎两点。
一是人。特别怀念小时候,不是那时的物质匮乏,吃口好的不容易,就盼在新年。怀念的是儿时呼朋引伴的感觉。小伙伴们一起放鞭炮,捉迷藏,提着自制的小灯笼比较着,得意着,炫耀着。特别怀念的是家里来了亲戚,父母在那忙碌着做饭,大家在一起聊天,怀恋那种热闹。奶奶家人多,八个孩子,每次吃饭时,男人一桌,喝酒,划拳。女人一桌,闲话家常。小孩一桌,吃的筷子翻飞。看看现在的孩子愁。大部分是独生子女,长大结婚,四个老人,一对年轻小夫妻,怎么能过出年的味道。年味年味,就是人气,人多,年才热闹。
二是喜庆。打扫一新的屋子,好看的桌布要等过年铺上。小孩子一定要做身新衣服的。红红的灯笼挂在院子里,一直点到十五。对联,福字。还有好看的窗花,挂贴。细致的剪,小心的贴。那种对年的期盼是一种信仰,似乎红红的一切带着美好,带着福气,带着人们对未来的憧憬。小孩子不能乱说话要说吉利话,碗盘不小心掉在地上,大人会马上说碎碎平安,特别怀念喜欢那种敬畏。
时代变化,年也不能一成不变。
想起一个朋友,会带着孩子办年货,给孩子讲年的习俗,一定和孩子一起把家里所有的门都贴上福字和对联,住在楼房,没有院子可以挂灯笼。就买红色的小灯笼,挂在屋里里。给孩子一种传承,年是一种仪式,一种祝福,一种看重。
春节,不是物质的丰富,而是我们的内心是否丰盈,是否愿意留住一些东西,哪怕是一个心愿。
春节是否有味道,其实无关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