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张居正》作者郦波讲述了明代大改革家张居正的风雨人生。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在他推行改革的最紧要的关头,父亲的突然去世,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政治风暴。在亲情与世情之间,在世俗伦理与个人理想之间,张居正不得不做出自己的痛苦抉择。张居正是孤独的,没有一个人会理解他,内心的挣扎和失去亲人的痛苦时时缠绕住张居正,但张居正最终做出的抉择,让他有了后来的惊人之举。
张居正(1525年-1582年),字叔大,号太岳,幼名张白圭,后改名为张居正,明朝中后期政治家、改革家,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辅佐万历皇帝朱翊钧开创了“万历新政”。
张居正小的时候就被人们称之为才子,书上说,他5岁时就能识字,7岁能通六经大义,12岁考中秀才,13岁时就参加了乡试,16岁中举人。1547年(嘉靖二十六年),23岁的张居正考中进士。1567年(隆庆元年)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后迁任内阁次辅,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隆庆六年,万历皇帝登基后,张居正代高拱为首辅。当时明神宗朱翊钧年幼,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张居正主持裁决。
要想了解万历时的张居正,这里不得不说的是两个旧时的两个词儿——丁忧和夺情。儒家讲究一个“孝”字, “百善孝为先”,理学也特别讲究孝道,因为这样就可以由“父父子子”的伦理规范推广到“君君臣臣”的政治规范了,即“以孝治天下”。对于父母去世后的子女守孝,宋明理学有非常严格的规定。因为孔子在《论语》里头说过“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所以儒家认为为父亲守孝至少要三年。这三年里不能干别的事儿,只能守着父亲的墓地读读书什么的,不能听音乐,不能会客,甚至不能露笑脸,也不能上班。这样,原来在上班的也得辞职回家,政府官员为守孝辞职为家,这在古代,就叫“丁忧”。
另一个词儿叫“夺情”。凡事都有个特殊情况,如果碰到朝廷特别需要、皇帝特别下旨的情况下,可不以“丁忧”或者缩短守孝的时间,这叫“夺情”。
该制度始于汉代,到了张居正这会儿,自然也必须执行。但这时的小万历离不开张居正,于是他一旨让吏部官员任用程序的角度来阐明张居正夺情留任的意义。就这事还引发一场夺情伦理的政治风暴,但最终还是张居正胜出,因为万历是皇上,皇上的权力至高风上啊。
张居正在任内阁首辅10年中,业绩也是不平凡的,在此期间,他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财政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总括赋、役,皆以银缴,“太仓粟可支十年,周寺积金, 至四百余万”。军事上任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镇北边,用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乱。吏治上实行综核名实,采取“考成法”考核各级官吏,“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政体为之肃然。
张居正的理财政策除了为朝廷公室谋利,也十分重视人民的实际生活。他通过多种渠道设法减轻人民的赋役负担,甚至直接提出减免人民的税负。
张居正在任的十年,也正是大明王朝相对安定的十年。后来不断有人悲叹,在万历十年之后,“世间再无张居正”。
尤为讽刺的是,在张居正病危前,小万历对他的先生张居正说:“先生功大,朕无可为酬,只是看顾先生的子孙便了!”可就在张居正死后没多久,小万历就开始对张居正反攻清算了,不仅抹去了张居正生前所有的官衔和荣誉,还对张居正的家人、子孙痛下狠手,从抄家开始,演绎了一出让人难以想象的人间惨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