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每个人来说,全球化是世界不可逃脱的命运,是无法逆转的过程。它也是以同样程度和同样方式影响我们所有人的一个过程,我们所有人都在被全球化。——齐格蒙特·鲍曼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某某移民去哪个国家了,某某去哪个国家继续深造了,某某又去哪个国家旅游了”的对话。不久前,我跟一个朋友聊起全球化的话题,她不加思索便说国外的东西就是比国内要好,她所用的生活用品也全是国外的品牌,比如她当天穿的衣服是美国的,裤子是日本的,鞋子是英国的,包包是法国的,化妆品是韩国的,连杯子里泡的咖啡也是印度的......当然我所认识的这类朋友不在少数。朋友圈中全球代购热也已然成为当下的主流。这不禁让我想起了网上的一段话,说人生最高享受莫过于住英国房子,买俄罗斯别墅,用瑞典手机,戴瑞士手表,做泰国按摩,洗土耳其桑拿,雇菲律宾女佣,配以色列保镖,开德国轿车,坐美国飞机,喝法国红酒,吃澳洲海鲜,抽古巴雪茄,穿意大利皮鞋,看巴西足球,观奥地利歌剧,活日本长寿,拿丹麦津贴...... 这段话说的有点损,但从消费或欲望的角度来看,社会风潮的增多导致文化自主性不足,恰恰说明了国人当代生活的全球化被国外高度发达的文明所吸引,已经到了崇洋媚外的程度。
随着经济全球化,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源源不断流入我国。就拿西方节日文化来说,中国越来越多的人对“西方情人节、圣诞节、万圣节”等洋节沉迷不醒,在过“洋节”的时候显得当天是那么重要。而对中国民族文化中的某些传统节日却不闻不问,甚至有些节日走向了没落,比如重阳节和腊八节。还有语言文字的异化,尽管还是在用中文作交流,然而却又想要消灭自己的母语,讲中文时夹带很多外国单词来代替以彰显自己高端的洋潮。还有电影的制作,国外电影纷纷涌向中国,使得国产片越来越多的沾染了西方大片的商业气息,在全球化的压力下全面陷落为形式重于内容,炒作重于创作,票房重于艺术的制作手段。
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已给中国人带来了确定的冲击,以至消弱了国家经济主权。中华民族有5000年源远流长的文化历史,还曾一度领先于世界。然而,面对全球化的冲击,每个阶层,每个人的头脑中崇洋媚外都不可避免,毕竟全球化切实地意味着双向的互动,世界也在一直地发展,适度的崇洋媚外固然是好,但全球化从来就是一把“双刃剑”,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受到了巨大的反作用力。我们应心怀警觉地加入全球,去缓和与修正它的冲击和错误,用系统思维而不是线性直观来思考和对待问题。同时又要抵抗,别让传统的东西丢失在我们手里。
毫无疑问,全球化的浪潮滚滚而来已不能放过地表上的任何人。在这种经济全球化的模式下,你崇洋媚外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