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日本的基础美术教育,首先想到鲁迅先生。鲁迅先生对于“美术”一词的用法,是源自《摩罗诗力说》中,“由纯文学上言之,则以一切美术之本质,皆在使观听之人,为之兴感怡悦。”
2017年日本新修订《小学校图画工作科学习指导要领》(类似于我国的《美术课程标准》),将基础美术教育的目标更多地指向了“育人”:“通过表现与鉴赏活动,促进对造形的看法与想法,生活与社会里造形与色彩等相关的资质、能力,对以下能力的养成为目标。
(1)用造形的观点去把握对象与事物。通过自己的感觉与行为去理解的基础,在材料与用具的使用、表现方式上加入自己的创意,能够具有创造力的制作与表现。(创作上:以自己的感觉和行动(如看看、敲敲、摸摸)为基础,去理解和把握观察对象。争取能在材料和道具的使用上、作品的表现方式上融入自己的创意,能够创造性地去制作和表现)
(2)关于造形的美感,想表达的事物,表现方式等想法,能够创造性的发想与构想,对于作品能有自己的与深刻的感受力。
(鉴赏上:对于作品造型上的美感、作者的意图和所采用的表现方式等,抱有自己看法,并创造性地进行发散和想象,以培养更深刻的感受力。)
(3)在体会创作喜悦的同时,培养感性、养成创造快乐丰富生活的态度,并培养美感。”
(态度与价值观上:在上述活动,即美术的创作与鉴赏活动中,体会表达与交流的愉悦。培养感受力和审美能力,树立主动创造快乐、丰富生活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造形游戏”的最大特点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居位课堂的配角。即是说,教师绝不把现成的结论或某些美术学科知识、概念等强加给学生。相反,只会旁敲侧击地引导学生自主观察与积极思考,让学生在用眼观察、用手创造、动脑思考的过程中,形象地认识色彩、认识形体,学生的审美能力、视觉造物观及创造意识在自己的感受体验中得以培养。
近年以来,日本中小学美术教育从学生的生理条件和兴趣出发,建立并强化了以“造形游戏”和“ 鉴赏”为主的教学。这是和我们国家美术课程的最大区别。
所以 日本的美术课程喜欢“造形游戏”,利用学生身边容易得的材料以及在某个环境中,启迪学生的自发参与活动为主体的教学。